烽橹的意思、烽橹的詳細解釋
烽橹的解釋
舉烽火的望樓。 南朝 宋 鮑照 《蕪城賦》:“是以闆築雉堞之殷,井幹烽櫓之勤,格高五嶽,袤廣三墳。” 唐 杜甫 《入衡州》詩:“旗亭壯邑屋,烽櫓蟠城隍。”
詞語分解
- 烽的解釋 烽 ē 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烽火(a.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b.喻戰争或戰亂)。烽煙。烽燧。烽火台。烽鼓(烽火和戰鼓,指戰争)。 筆畫數:; 部首:火; 筆順編號:
- 橹的解釋 橹 (櫓) ǔ 撥水使船前進的工具,置于船邊,比槳長,用于搖動:搖橹過江。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烽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軍事防禦場景,具體解釋如下:
-
基本含義
指舉烽火報警的望樓,是古代城防體系中用于觀察敵情、傳遞信號的設施。“烽”指烽火(用于示警的煙火信號),“橹”在此處指設有防禦工事的高台或瞭望塔。
-
結構與用途
通常由夯土或磚石建造,高度較高,便于瞭望。士兵通過點燃烽火或揮舞旗幟向周邊傳遞敵軍入侵的信息,兼具防禦和通訊功能。
-
曆史文獻例證
- 南朝宋鮑照《蕪城賦》提到:“井幹烽橹之勤”,描述城牆與烽橹的修築之嚴密。
- 唐代杜甫《入衡州》詩雲:“烽橹蟠城隍”,體現其在城池防禦中的重要性。
-
現代解釋延伸
現代詞典多将其定義為“古代軍事瞭望塔”,部分文獻強調其與“雉堞”(城牆垛口)共同構成防禦體系。
-
注意詞義區分
“橹”在古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如船槳、盾牌等),但在“烽橹”中特指防禦性建築,需結合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軍事設施考》等權威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烽橹》是一個有着豐富含義的詞語。下面是關于這個詞的一些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烽橹》由火字旁(火)和木字旁(木)組成,火字旁為部首,木字旁為構成部分。它的總筆畫數為15。
來源:《烽橹》這個詞來源于古代典籍《左傳·莊公十三年》中的一句話:“以烽橹應,不顧煙火。”在這裡,烽橹指的是戰争時的旗杆或指示牌。
繁體:《烽橹》的繁體字為「烽櫓」。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寫作《烽橹》的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一般采用篆書或隸書的形式,在字體上有一些變化。
例句:使用《烽橹》這個詞的例句可以是:“戰士們緊緊握住烽橹,毫不退縮地守衛國家的安全。”
組詞:一些與《烽橹》相關的詞語可以包括:烽火、火炬、旗杆、預警等。
近義詞:與《烽橹》意義相近的詞語有:戰旗、警示牌等。
反義詞:與《烽橹》意義相反的詞語可能為:和平、安全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有其他問題可以繼續咨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