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e sb. off with parting gifts] 送行時贈人禮物
以財物送行。 唐 範摅 《雲溪友議》卷一:“遂多以繒帛贐行。”《金史·移剌子敬傳》:“至是, 元宜 乞緻仕,罷為 東京 , 子敬 乃以此馬贐行,識者韙之。” 清 金埴 《巾箱說》:“兩公并極盡其興賞之豪華,以互相引重,且出上币兼金贐行。”
“赆行”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指臨别時贈送給遠行者的財物或禮物,表達送别之情。該詞由“赆”(財物)和“行”(出行)組成,體現了古代送别禮儀中物質饋贈的習俗。
2. 結構與用法
“赆”部首為“貝”,與財物相關(貝在古代曾作為貨币),引申為臨别所贈之物;“行”指遠行。常見于古籍中,如《西遊記》提到“各備赆儀,分之不受”,即用禮物為遠行者送行。
3. 相關詞語
4.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文學或曆史語境,需結合具體場景理解其饋贈與送别的雙重含義。
赆行是一個成語,意為給予行禮或者贈物。它通常用來描述人們給予親友或客人禮物的行為。
赆行的兩個字分别由“走”和“行”組成。其中,“走”是部首,表示與行走相關的意思;“行”則表示動作或行為。
赆:“走”(辶)+ “貝”(貝)
行:“亻”(人)+ “行”(行)
《赆行》最早出現在《尚書·倜傥》一篇中,是一種禮儀行為。現代漢語中常用的是簡體字“赆行”,沒有明确的繁體字形式。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赆行的“赆”字在《說文解字》中有兩種不同的寫法。一種是“貝”字旁的貝與“車”字旁的延合并在一起,即“贲”字作為“赆”的舊義;另一種是貝字旁的貝代表“財物”,采用貝旁與扞合并,即“赆”的新義。
他特意去商店買了一束鮮花,準備赆行給生日的朋友。
赆禮、赆送、赆物
饋贈、貢獻、饋送
索取、欺騙、剝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