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接連上狀。《晉書·外戚傳·王蘊》:“﹝ 王藴 ﹞性平和,不抑寒素,每一官缺,求者十輩, 藴 無所是非。時 簡文帝 為 會稽王 ,輔政, 藴 輒連狀白之,曰:‘某人有地,某人有才。’務存進達,各隨其方,故不得者無怨焉。”
(2).連名告狀。 唐 韓愈 《論變鹽法事宜狀》:“行此策後,兩市軍人,富商大賈,或行財賄,邀截喧訴,請令所由切加收捉。如獲頭首,所在決殺;連狀聚衆人等,各決脊杖二十。”
(3).指連名上狀。 宋 李上交 《近事會元·禁選人帶京債許借料錢》:“今年三銓于遠官,許連狀相保,戶部各保量加給料錢,衣食稍足,可責清廉。”
“連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種含義及用法:
接連上狀
指連續多次向上級或官府呈遞文書或奏章。例如《晉書·外戚傳·王蘊》記載,王蘊在推薦官員時“連狀白之”,即多次上奏說明候選人的才能和背景。
連名告狀
表示多人聯合署名進行控告或申訴。唐代韓愈在《論變鹽法事宜狀》中提到,針對鹽法改革引發的糾紛,官府需嚴懲“連狀聚衆人等”,即參與聯名鬧事者。
指連名上狀
強調聯名上書的動作或形式。宋代李上交《近事會元》記載,選官制度中允許“連狀相保”,即通過聯名擔保來确保官員清廉。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上下文,可參考《晉書》、韓愈文集等原始資料。
連狀(lián zhuàng)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辶”和“冖”。它的字形構成非常簡單,共有四個筆畫。辶部表示“行走”,冖部則表示“覆蓋”。連狀的字形表示一種連續行走的狀态,即覆蓋或聯繫的狀态。
連狀是一個古老的漢字,其源自于甲骨文和金文。在繁體字中,連狀的寫法為「連狀」。繁體字由于形狀複雜,現今更多地在一些傳統文化場合或特殊情況下使用。
在古時候,連狀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演變的曆史,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字形。然而,我們現在通常使用的連狀字形是經過簡化後的标準寫法,也是最常見的寫法。
連狀可以用于構成很多詞語或短語。以下是一些例句,展示了連狀的用法:
1. 他們的友誼連狀很好。(表示友誼持續、穩定)
2. 這兩個城市之間有直達的連狀公路。(表示兩個地方之間有直接連接)
3. 這個連狀網站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表示網站提供了豐富的信息)
除了以上例句中的用法,連狀還可以用于構成其他詞語。以下是一些由連狀構成的詞語:
1. 連接(lián jiē):表示兩個或多個事物相連的狀态。
2. 連鎖(lián suǒ):表示環環相扣、一個接一個的關聯。
3. 連續(lián xù):表示持續不斷、沒有間斷。
近義詞和反義詞:
1. 近義詞:連接、相連
2. 反義詞:斷絕、分開
通過以上信息,我們對連狀的字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