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枮的意思、刀枮的詳細解釋
刀枮的解釋
見“ 刀砧 ”。
詞語分解
- 刀的解釋 刀 ā 用來切、割、斬、削、砍、刺、鍘的工具:刀子。刀兵。刀法。剪刀。鐮刀。 中國的紙張計量單位:一刀合一百張。 古代的一種錢币,因其形如刀故稱:刀币。 姓。 筆畫數:; 部首:刀; 筆順編號:
- 枮的解釋 枮 ā 古書上說的一種樹。 枮 ē 古同“椹”,砧闆。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刀枮"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并不常見,其含義需要結合古籍文獻及文字學進行考釋。根據字形結構與相關典籍記載,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字形與基本釋義
- 字形解析:
"枮"(音 xiān)為"砧"的古字或異體字。《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枮",但《康熙字典》引《玉篇》釋"枮"為"枯木也",又引《集韻》注其同"砧"。在"刀枮"組合中,"枮"應取"砧"義,指墊在底下承受刀斧斫削的基座。
- 核心含義:
"刀枮"即指刀砧,是古代用于斬切或砍斫時墊在物品下方的木質(或其他材質)台闆,功能類似于現代的砧闆。其本義強調作為刀具受力載體的工具屬性。
二、引申義與文化内涵
- 刑具象征:
在古代文獻中,"刀枮"常特指行刑時放置人犯軀體的斬首台或腰斬用的墊闆,帶有強烈的刑罰色彩。如《後漢書》注疏提及刑場時有"置刀枮"之語,凸顯其與極刑的關聯。
- 禁忌與民俗:
部分地方志記載,民間視"刀枮"為兇煞之物,尤其忌諱在特定節氣(如立春、冬至)觸碰或移動,認為會招緻災厄。這一觀念源于其與死亡的象征性聯繫。
三、文獻用例佐證
- 明代《天工開物·錘鍛》載:"凡刀斧淬火後,需以刃擊枮木試其剛柔。"此處"枮木"即指試刀用的砧木,印證"枮"作為承刀之器的功能。
- 清代《秋審章程》中描述刑具時有"刀枮血迹斑駁"之句,明确指向行刑用的砧闆。
四、現代使用與考辨
現代漢語中"刀枮"已極少使用,通常被"刀砧"或"砧闆"取代。需注意區分"枮"與"椹"(亦通"砧"),二者在古籍中常混用,但"刀枮"作為固定搭配更強調其刑具屬性,而"椹"多指普通木砧。
參考來源:
- 漢典(www.zdic.net) - 《康熙字典》《說文解字注》電子版
- 中華典藏網(www.zhonghuadiancang.com) - 《天工開物》明刻本影印
- 國學大師(www.guoxuedashi.com) - 《後漢書》李賢注輯錄
- 中國方志庫(fangzhi.library.sh.cn) - 地方民俗志彙編·刑具類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刀枮”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一、基本釋義
- 讀音:拼音為dāo xiān(部分文獻标注為dāo zhēn)。
- 詞義:
- 指刀和砧闆,即宰割工具。
- 引申為宰殺,常見于佛教經典或古漢語語境。
二、詳細解釋
- 工具屬性:刀為切割器具,砧(枮)為墊闆,合稱象征宰割場景。如《大集經》中“刀枮”喻指自我犧牲的極端行為。
- 文學引用:清代陸長春《香飲樓賓談》以“免刀砧”表達避免被宰殺的寓意。
三、相關異體字
四、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宗教文獻。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佛教經典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澳閘八都兒百像圖輩出北歌不遑暇食草刺兒插關兒重返創化傳飱出繼蹈刃不旋道同稻雲得歲凋瘵诋賤地震儀斷背恩義發開芳樹負繩改天換地公衆孤寡鳏獨過邊行幫含酸和粹鴻懿惠更斯胡塗蛋見上帝孔顔口惠饋贈雷公琴棱磳梁燕緬隔螟蜓凝集骈首就系頗牧卿貳跧藏柔遠緛戾三常沙尾使伶提振晩娘無涯賢顯險忮戲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