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學士的意思、三學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學士的解釋

謂 唐 代翰林院、弘文館、集賢院三院學士。《新唐書·百官志一》:“ 唐 之學士,弘文、集賢分隸中書、門下省,而翰林學士,獨無所屬。”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休為這翠幃錦帳一佳人,誤了你玉堂金馬三學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學士"是中國古代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稱謂,主要指唐初在弘文館任職的三位核心學士。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三學士

指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于弘文館(初名修文館)首批任命的三位核心學士,負責典籍校理、參政議政及輔佐帝王。其成員通常包括:


二、曆史背景與職能

  1. 設立背景

    唐初為整理隋末戰亂後的典籍、重建文化制度,于武德四年設修文館(後改名弘文館),精選博學之士入值。

    (來源:《新唐書·百官志》)

  2. 核心職責

    • 校勘宮廷藏書(如《五經正義》編修)。
    • 為皇帝及皇子講經論史("侍講禁中")。
    • 參與诏令起草與國事咨詢("參謀議政")。

      (來源:《貞觀政要》)


三、文化象征意義

"三學士"後成為文臣清貴、學識淵博的象征,常見于詩詞典故。如宋代劉克莊詩雲:"昔陪三學士,文采動乾坤",喻指文壇領袖。

(來源:《全唐詩》《後村先生大全集》)


四、相關延伸概念


五、現代研究與引用

當代學者考證認為,"三學士"的設立标志着唐代官方學術體系制度化的開端,其職能為宋代館閣學士制度的前身。

(來源: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三學士”一詞在不同曆史背景下有不同含義,主要可分為兩種解釋:

一、唐代三院學士

指唐代中央機構中翰林院、弘文館、集賢院三院的首席學者。這三個機構分别承擔不同職能:

二、朝鮮三忠臣

特指明末朝鮮抗擊清朝的三位主戰派大臣:洪翼漢、尹集、吳達濟。1636年丙子之役中,他們堅持抵抗清軍入侵,失敗後被俘至沈陽處決。朝鮮史書稱其為“三學士”,以表彰其氣節。


兩種含義的差異源于不同時空背景:前者為中國唐代的官職體系,後者為朝鮮半島的曆史事件。具體語境需結合文獻内容判斷。如需更詳細考證,可參考《新唐書·百官志》或朝鮮《仁祖實錄》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埃壒百舌子骠壯筆觸粲者闡着澄一侈樂刺楸大袋鼠當家理紀颠跻貂茵惡處恩施房帷非體負衆鬼機靈豪才橫枝華霍篁徑節角稽覈金罍寄宿舍空懷昆府老而不死拉拽雷斧趔趄而行麟超龍翥黾谷弭從明眼人明粢暮生兒蜺翠披服乾季青芒屦齊疏塙解如是我聞傘頭善戰疏道松苞宿豪歲月不居素木床素劄饧粥頹絕拓定微身午道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