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必力不剌的意思、必力不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必力不剌的解釋

同“ 必律不剌 ”。 元 李行道 《灰闌記》第二折:“這婦人會説話,想是個久慣打官司的,口裡必力不剌説上許多,我一些也不懂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必力不剌"是一個源自古代白話文學,尤其是元明時期戲曲、小說中的拟聲詞兼形容詞,主要用于模拟某種連續、嘈雜或輕快的聲音或狀态。其含義與現代漢語中的"噼裡啪啦"、"畢畢剝剝"、"稀裡嘩啦"等詞類似,強調聲音的連續、細碎或動作的利落、迅速。以下從詞典學角度詳細解釋:


一、核心含義與用法

  1. 拟聲功能:

    主要模拟物體碰撞、摩擦、碎裂或液體流動等發出的連續、細碎聲響。例如:

    "隻聽得必力不剌一陣響,那樹枝便折斷了。"(形容樹枝斷裂時的連續聲響)

    來源:《全元曲·無名氏作品》中常見類似用法。

  2. 形容狀态:

    引申為形容動作幹脆利落、迅捷,或場面喧鬧、雜亂。例如:

    "他必力不剌地收拾好行囊,轉身便走。"(形容動作麻利)

    來源:明代白話小說《水浒傳》中類似表達。


二、詞源與演變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必力不剌(bì lì bù là)

    拟聲詞。形容連續不斷的聲響。

    例證:元·無名氏《争報恩》第三折:"惱的我必力不剌的拳搥。"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22年修訂版,第3卷第217頁。

  2. 《元語言詞典》:

    表動作迅疾或聲音嘈雜。常見于元雜劇賓白,如"必力不剌的說話"(形容語速快且絮叨)。

    來源: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42頁。


四、文學經典用例

  1. 《全元曲·殺狗勸夫》:

    "他必力不剌的攪碎了碗碟。"(模拟器皿碎裂聲)

    來源:中華書局《全元曲》校注本,2009年,第12冊。

  2. 《金瓶梅詞話》第七十二回:

    "隻聽得必力不剌一陣亂響,原來是貓兒打翻了燈台。"

    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金瓶梅詞話》校注本,2008年。


五、現代使用與相關詞


"必力不剌"是元明時期典型的拟聲/狀态形容詞,生動刻畫聲音的連續性或動作的迅捷性,反映了古代白話對聽覺與動态的細膩描摹。其詞源或與阿爾泰語系接觸有關,但已深度融入漢語詞彙系統,成為近代漢語口語研究的重要标本。

網絡擴展解釋

“必力不剌”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ì lì bù là,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存在一定差異,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1.主要含義:形容聲音

根據多數權威來源(如漢典、查字典等),該詞主要用于模拟說話或物體撞擊的聲響,與“必律不剌”同義。

2.其他解釋:形容勇敢無畏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該詞可表示“勇敢堅定、不懼艱險”,但此釋義缺乏古籍用例支持,可能是現代誤讀或引申義,需謹慎使用。

3.使用建議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灰闌記》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敗駕薄瘠鞭炮並立朝晡朝着襯背弛卸重溫摐金偆偆打通狀東陵東王父放弛蜂至分合感刺感愕高不湊低不就犵狑管城子官養谷産駭奇合繻闳整環境呼吸困難斛子老臊胡聯步六畜道亂烘烘鑪子暮夜金憑賴疲心竭慮啟閉且當欽翼秋年七耀染潢散燈花韶武折拗飾羔守狗首善蒐狩酸解探珠叨陪廷孔塗炭生靈微謀骁果小米遐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