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燈會元·龍潭信禅師法嗣·德山宣鑒禅師》:“這裡無祖無佛, 達磨 是老臊胡, 釋迦老子 是乾屎橛, 文殊 、 普賢 是擔屎漢。”本指多須髯的胡人,後泛稱絡腮胡須。 清 梁同書 《直語補證》:“老臊胡,俗以多髯連鬢者為落腮鬍,其實非也……胡人頷下多髯,故俗有此稱。”
“老臊胡”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與來源分析:
本義與佛教典故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佛教典籍《五燈會元》,禅宗德山宣鑒禅師以“老臊胡”指代達摩祖師,帶有貶抑或戲谑色彩,原指“多須髯的胡人”。因胡人(古代對西域及北方民族的泛稱)多蓄絡腮胡,故衍生為此類形象的代稱。
語義演變與泛化
清代文獻(如梁同書《直語補證》)中,“老臊胡”逐漸泛化為對絡腮胡須的統稱,并融入民間俗語。但需注意,該詞在古代語境中可能隱含對異族外貌的刻闆化描述。
現代可能的引申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拆解為“老臊”(陳舊)與“胡”(胡話),引申為形容人言談守舊、缺乏新意。此解釋與原始佛教典故差異較大,可能是詞義演變中的新解,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使用建議:
《老臊胡》是一個常用的俚語詞彙,可以用來形容某人做人方式陳舊、保守且思想固執。這個短語通常用于貶義,暗示被形容者缺乏創新、活力和開放性。
這個短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傳說。據說在古代有一個人叫胡公子,他一直固執地堅持自己的觀點并不願意接受新鮮事物。因此,胡公子的名字成為了後來形容固執、保守的人的代名詞。
《老臊胡》這個詞可以通過拆分部首和筆畫來理解其含義。具體來說:
在繁體字中,短語“老臊胡”的寫法是“老臊胡”。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整體的字形結構和含義并沒有改變。
1. 他就像個老臊胡,從不願意接受新的觀念和方法。
2. 不要再和那個老臊胡争辯了,他無法改變自己的想法。
與“老臊胡”相關的詞彙組合可以包括:
與“老臊胡”有類似或相關含義的近義詞包括“守舊”、“墨守成規”和“頑固”。
與“老臊胡”相反的反義詞可以是“開放”、“創新”和“潮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