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irecracker]∶爆竹
(2) [a string of small firecrackers]∶指成串的小爆竹
(1).大小爆竹的統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四回:“老太太忙着張羅送蠟燭鞭炮,雖不十分熱鬧,卻也大家樂了一天。” 沙汀 《呼嚎》:“這是八月二十號左右的事,鞭炮已經放過好幾天了。”
(2).特指成串的小爆竹。 洪深 《申屠氏》第七本:“城樓角上,必必剝剝,燃放一串鞭炮。”
“鞭炮”是中文中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詞彙,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詞語構成
由“鞭”和“炮”組成,屬并列式結構。原指成串的小爆竹,後泛指大小爆竹的統稱。現代漢語中,“鞭炮”既可指單個爆竹,也常指連結成串的爆竹(如一挂500頭、1000頭等)。
發音與詞性
拼音為biān pào,屬名詞,常見搭配如“放鞭炮”“鞭炮聲”等。
起源
最早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爆竹”習俗:古人燃燒竹子,利用竹節爆裂聲驅邪避災。
火藥時代
唐代出現火藥後,竹筒内填充火藥制成“爆竿”;北宋時期演變為紙卷火藥的“炮仗”,并發展出單響、雙響等類型。
名稱演變
從“爆竹”“爆竿”“炮仗”到“鞭炮”,名稱變化反映了制作材料和工藝的進步。
傳統象征
用于驅逐“年獸”“瘟神”等傳說生物,寄托驅邪納福的願望。
現代應用
常見于春節、婚禮、開業等喜慶場合,營造熱鬧氛圍。例如中的例句:“立冬頭天如意笑,家家戶戶放鞭炮”。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個權威來源,如需了解更多曆史細節或例句,可查閱、2、5等原始資料。
鞭炮是指一種可以制造響聲和煙霧的爆竹裝置,常用于慶祝活動和節日。該詞的拆分部首是革和火,其中革是指皮革,火代表火焰。根據筆畫計算,鞭炮一共有12畫。
鞭炮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夢溪筆談》中,該書為唐代文學家沈括所著,書中記載了鞭炮的制作、使用和起源。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鞭炮一詞通常以繁體字表示,其中鞭用繁體字表示“鞭”而炮用繁體字表示“砲”。
以下是幾個使用鞭炮一詞的例句:
1. 這個新年,我們要點放鞭炮,慶祝新年的到來。
2. 爺爺告訴我,放鞭炮能帶走晦氣,迎來好運。
鞭炮的相關組詞包括:放鞭炮、鞭炮聲、鞭炮制作、點燃鞭炮等。
鞭炮的近義詞有:爆竹、煙花、炮仗。
而鞭炮的反義詞可以視為不放鞭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