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食量具。其容量古為十鬥, 南宋 末年改為五鬥。 葉聖陶 《多收了三五鬥》:“在米質好和壞的辯論之中,在斛子淺和滿的争持之下,結果船埠頭的敞口船真個敞口朝天了。”
“斛子”是一個漢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斛子是古代用于稱量糧食的容器。其容量标準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變化:
小知識:宋代改制後,斛子與石(1石=2斛)成為互補單位,反映了古代度量體系的演變。
斛子是一個名詞,指的是一種古代的計量容器,用于盛裝糧食或其他物品。它通常呈木制,類似于一個長方形的盆或箱子,有兩個可以提起的把手。
斛子的部首是木(木字旁),它的拆分筆畫為12畫。
斛子這個詞最早源于古代的商代文字,後來演變為現代漢字。在繁體字中,斛子的寫法為斛子。
在古代,漢字的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斛子在古代常被寫作「斛」,表示容器;另外,在古代也有以斛字為基礎的一些衍生字,比如「斛斛」(形容裝滿的樣子)。
1. 他用斛子盛滿了糧食。
2. 這個斛子可以裝下五鬥米。
斛鬥(古代的容量單位)、斛斛(形容裝滿的樣子)、斛斛魯魯(形容東倒西歪)等。
鬥子(古代的計量容器)、容器。
空斛(表示斛子内無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