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帝後死喪,集衆定時舉哀叫哭臨。《史記·孝文本紀》:“毋發民男女哭臨宮殿。宮殿中當臨者,皆以旦夕各十五舉聲;禮畢罷,非旦夕臨時,禁毋得擅哭。”《後漢書·禮儀志下》:“登遐,皇後詔三公典喪事……百官哭臨殿下。”《宋史·禮志二六》:“ 真宗 章獻明肅皇後 劉氏 , 明道 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崩于 寶慈殿 ,遷坐于 皇儀殿 。三十日,宣遺誥,羣臣哭臨,見帝于殿之東廂奉慰。”《痛史》第六回:“一衆百官禮成之後,便請哭臨。哭臨過了,方才出來頒發哀詔。”
(2).泛稱人死後集衆舉哀或至靈前吊祭。《三國志·魏志·孫禮傳》:“ 禮 為死事者設祀哭臨,哀號發心。” 清 趙翼 《哭汪文端師》詩:“至尊親哭臨,諸老各悲牽。”
“哭臨”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禮儀或文獻中,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指皇帝或皇後去世時,朝廷組織群臣按固定時間集體舉哀的儀式。這一儀式具有嚴格的禮制規定,例如《史記·孝文本紀》記載“宮殿中當臨者,皆以旦夕各十五舉聲”(即每日早晚各哀哭十五次),儀式結束後禁止擅自哭悼。類似記載亦見于《後漢書·禮儀志》,強調儀式的莊重性與組織性。
泛指人去世後,衆人聚集舉哀或到靈前吊唁的行為。例如《三國志·魏志·孫禮傳》提到孫禮為陣亡将士“設祀哭臨”,清代趙翼的詩中也有“至尊親哭臨”的描述,表明這一行為可延伸至非皇室成員的悼念活動。
如需更詳細的古籍原文或具體案例,可參考《史記》《後漢書》等史料來源。
《哭臨》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彙,它可以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口”和“米”,總共有11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例如,“哭臨”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哭臨」,字形更加複雜、繁瑣。
哭臨一詞通常用于描述悲傷、哭泣的情緒。它可以用作動詞、名詞、形容詞等不同的詞類。例如:
1. 她痛苦地哭臨着失去的親人。
2. 面對悲傷的場面,他難過得感覺哭臨的淚水要溢出來。
除了哭臨,還有一些近義詞可以用來表達類似的情緒,例如哭泣、傷心、痛哭等。
相反的詞是開懷、歡笑等詞彙,它們表示高興、愉快的情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