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金線連綴甲片而成的精細鎖子甲。 唐 杜甫 《重遊何氏》詩之四:“雨抛金鎖甲,苔卧緑沉槍。”《三國演義》第八三回:“重披金鎖甲,雙挽鐵胎弓。” 明 王世貞 《戚大将軍入帥禁旅》詩:“ 細柳 尚虛金鎖甲,前茅時緩碧油幢。”
金鎖甲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軍事術語,指古代以金屬環緊密相扣、形似鎖鍊編織而成的防護铠甲。其核心釋義與特點如下:
材質與結構
“金”泛指金屬(早期多為鐵或銅),強調其堅固屬性;“鎖甲”指環環相扣、形如鎖鍊的編織工藝。其結構以數千枚金屬環相互鉚合,形成柔性網狀甲身,兼顧防護性與活動靈活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10卷“金部”。
功能特性
區别于闆甲的整體剛性,金鎖甲通過密集金屬環分散兵器沖擊力,對劈砍、穿刺類攻擊有較強防禦力,且重量相對較輕,便于騎兵機動作戰,盛行于漢唐至宋元時期。
來源:《中國古代軍事工程技術史》(宋元卷),科學出版社,2018年,第四章“防護裝具”。
起源與鼎盛
鎖子甲技術最早見于公元前4世紀的中亞遊牧民族,漢代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原。唐代列為十三種标準铠甲之一(《唐六典》),宋代《武經總要》詳載其“五環相扣”的編織法,成為将領常用甲制。
來源:《中國兵器史稿》,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年,第5章“甲胄”。
工藝與文化象征
明清時期因火器興起逐漸退出實戰,但作為儀衛禮甲仍保留制作工藝。在文學中常象征武将威儀(如《三國演義》描述呂布“金鎖甲束錦征袍”),體現尚武精神。
來源:《天工開物·冶鑄篇》(明·宋應星),中華書局點校本,2011年。
《辭源》(修訂本)釋為:“古代戰甲之一種,以鐵環連鎖而成,柔韌可屈伸。”此定義強調其材質(鐵環)與結構特性(連鎖、柔韌),契合曆史實物特征。
來源:《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3421頁。
結論:金鎖甲是中國古代金屬铠甲的重要類型,其詞義核心在于“金屬環連鎖編織的柔性護甲”,兼具技術演進、軍事應用與文化符號三重内涵,是冷兵器時代防護裝備的典型代表。
金鎖甲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精制铠甲,其含義和特點可綜合以下方面解釋:
定義與材質
金鎖甲是以金屬(通常為鐵或鋼)甲片通過金線或金屬環連綴而成的鎖子甲,屬于古代防護裝備中的高級形制。其工藝精細,兼具防禦性與裝飾性,常見于将領或貴族使用。
曆史文獻記載
象征意義
金鎖甲不僅是防護工具,也象征身份與地位。其以金線裝飾的特點,可能用于彰顯穿着者的尊貴或軍隊的威儀。
金鎖甲是兼具實用與象征價值的古代軍事裝備,多見于文學作品中,反映其曆史和文化意義。
鷩冕兵廚冰井台插條敕戒沖輣漴射垂接答答戰倌人骨在渙漫穢垢回說踐涖幵零椒泥機艙借春急淚競賽進熟開眉笑眼科發曠略磊疊涼野面呈嬭牙難弟難兄叛徒平上帻平宥否泰潛師糅莒散附三綱五常三民主義删緝煽結省覺時年手寫體水陽送勘嵩邱填密鐵室缇衣推本韋鞲紊棄無需賢操崄艱先親小伢下生活析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