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瘦弱憔悴。 宋 周密 《齊東野語·前輩知人》:“ 鄭 素癯瘁,若不勝衣。” 明 高明 《琵琶記·丹陛陳情》:“但臣親老髩髮白,筋力皆癯瘁。”
“癯瘁”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通常用于形容人的瘦弱憔悴之态,多見于古典文獻。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讀音與基本釋義
2. 詞源與結構
3. 文獻用例
4. 現代使用
該詞現已罕用,多出現在古典文學研究或仿古語境中,需結合具體上下文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獻注解。
《癯瘁》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病弱、憔悴或羸弱之意。形容人身體虛弱、疲憊不堪的狀态。
《癯瘁》的兩個部首分别是“白”和“疒”,由9個筆畫組成。
《癯瘁》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中的“羸瘠”一詞,具有相似的意思。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正式寫法是「癯瘺」。
古時候,《癯瘁》的寫法和現代基本保持一緻,隻是在字形上略有不同。
1. 他疲憊不堪,一身的癯瘁。
2. 經曆了艱苦的戰鬥,士兵們身心都變得癯瘁起來。
3. 長期工作加班使得她變得癯瘁不堪,看起來十分憔悴。
1. 枯癯:形容人因病、饑餓等原因消瘦而瘦骨嶙峋。
2. 癯骨:原指細瘦的脖頸,後用來形容病弱的身體。
3. 疲癯:形容非常疲倦和虛弱。
1. 病羸:形容因疾病或饑餓而消瘦虛弱。
2. 疲憊:指因極度勞累而感到非常疲乏。
3. 疲倦:指因長時間勞累而感到困倦。
健壯、精神煥發、飽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