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恭敬。《禮記·樂記》:“廉直勁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 唐 高彥休 《唐阙史·李文公夜醮》:“郡客有 李處士 者,自雲能通鬼神之言,言事頗中,一郡肅敬。”《紅樓夢》第八五回:“一時,那太監出來説了個‘請’字,爺兒五個肅敬跟入。”
"肅敬"是現代漢語中表示莊重恭敬态度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詞源與語義兩個維度解析:
一、詞義構成 "肅"本義為"持事振敬"(《說文解字》),《爾雅·釋诂》釋為"恭也",強調儀态端正;"敬"在《玉篇·苟部》解作"恭也,慎也",側重内心尊崇。二字結合形成遞進關系,既包含外在儀态的莊重,又蘊含内在情感的尊崇。
二、語義特征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嚴肅恭敬",具體表現為三種形态:①禮儀場合的規範舉止,如祭祀儀式中的肅立默哀;②職場交往的鄭重态度,如呈遞重要文件時的端肅神情;③特殊時刻的集體氛圍,如追悼會全場默哀的肅穆場景。
三、語用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曲禮上》"班朝治軍,莅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後經《漢書·五行志》"貌之不恭,是謂不肅"等文獻傳承,逐漸從政治禮儀擴展至日常社交領域。現代用法仍保持莊重色彩,常見于公文寫作、儀式主持等正式語境。
參考文獻:
“肅敬”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恭敬、莊重的态度,常見于書面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肅敬”多用于正式或宗教場合,強調由内而外的敬畏态度。若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禮記》《史記》等典籍。
八到八垠畢備殘肢鉏櫌粗漢磋磨東山人鬥蟋蟀風鈴驸駕構欄古澹海浦好缺衡漢鴻宮花堆錦簇讙呶婚室角劍腳丫子寖大爵裡開天辟地曠觀麟毫簾鲈鄉綠帽子偻數買囑邈如内舉剽捍瓶墜簪折乾浄土颀典旗甲齊味凄微鬈首熱灰人流鋭頭三善神誕手平刷馬四明狂監太皓桃花春水田茅退渾窐寥網具猬附僞錢無疆之休下餔賢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