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髠耏”。指剃发和去除颊鬓之刑。 元 姚燧 《浙西廉访副使潘公神道碑》:“罪入髠耏,有少枉疑,犹己渴饥,不身之私。” 明 夏完淳 《大哀赋》:“室处有荼毒之淫,蠆髮有髡耏之累。”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草语·素馨》:“今也人尽髠耏,花无所著,亦渐以稀少矣。”
“髡耏”(kūn ér)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刑罚组合,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髡
指剃去头发的刑罚,属于古代五刑之外的羞辱刑。这种刑罚不伤及肢体,但通过破坏身体发肤(儒家视之为父母所赐)达到贬损尊严的目的。
耏
通“而”,原指颊须,此处指剃除鬓须的刑罚。与“髡”结合,形成更全面的羞辱性惩处。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刑罚体系,可参考《汉书·刑法志》等典籍。
《髡耏》是一个在古代汉语中使用的词语,用以形容剪掉或剃除头发。
《髡耏》的拆分部首是“髟”和“耴”,其中,“髟”表示头发,“耴”表示剃除。
根据字典查询结果,它的总笔画数为21画。
《髡耏》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但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代。在古代,髡剃头发是一种对罪犯的刑罚,以示羞耻和惩罚。
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相同,都是髡耏。
古代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代,字形及结构略有差异。现代《髡耏》的写法是半正式或简化字,而古代写法则更为繁复。具体的写法可以通过查阅古代文字资料进行详细了解。
1. 他因犯罪被髡耏示众。
2. 在古代,髡耏常被用作一种刑罚手段。
1. 剪髡:剪下头发。
2. 髻子:一种发髻样式。
3. 鬍子:胡须。
近义词包括:剃刀、剃头、剃发。
反义词包括:留发、长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