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厥的意思、痹厥的詳細解釋
痹厥的解釋
肢體疼痛麻木之病。《素問·金匮真言論》:“冬善病痹厥。”《素問·五藏生成篇》:“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
詞語分解
- 痹的解釋 痹 ì 〔痹症〕中醫指由風、寒、濕等引起的肢體疼痛或麻木的病。 〔麻痹〕見“ 麻”。 筆畫數:; 部首:疒; 筆順編號:
- 厥的解釋 厥 é 氣閉,昏倒:昏厥。痰厥。 其他的,那個的:厥父。厥後。 乃,于是:“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古同“撅”,掘。 古同“撅”,斷木。 筆畫數:; 部首: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痹厥是中醫學中的術語,指因氣血運行不暢或髒腑功能失調導緻的肢體或髒器暫時性缺血缺氧狀态,常見于外感風寒濕邪侵襲後。具體解析如下:
一、定義與病因
-
基本概念
痹厥由“痹”與“厥”組成:“痹”指氣血痹阻不通,表現為肢體疼痛、麻木;“厥”指陽氣不達四肢,導緻發冷甚至昏厥。綜合表現為肢體或内髒的供血不足和缺氧(、)。
-
主要病因
外感風寒濕邪是主要誘因,這些邪氣侵襲經絡關節,阻滞氣血運行,導緻氣血凝滞。若正氣不足(如陽虛),無法推動氣血,會進一步加重痹阻(、)。
二、症狀表現
-
典型症狀
- 肢體麻木、疼痛、無力或突發性癱瘓;
- 皮膚蒼白或發绀(因局部缺血);
- 四肢厥冷、脈微欲絕(心陽虛衰時)(、)。
-
伴隨症狀
可能伴隨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反應,或面色蒼白、呼吸微弱(脾腎陽氣衰微時)()。
三、與其他病症的關聯
-
與痹證、厥證的區别
- 痹證:以關節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為主;
- 厥證:以突發昏仆、四肢逆冷為主;
- 痹厥兼具兩者特點,但更強調氣血痹阻與陽氣不達的綜合影響()。
-
季節相關性
冬季寒邪主令,易緻氣血凝滞,故《素問》記載“冬善病痹厥”(、)。
四、總結
痹厥是中醫對氣血痹阻引發局部缺血缺氧的病理概括,需結合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的方法治療。若出現相關症狀,建議及時就醫辨證施治。更多細節可參考《素問》等經典文獻或專業中醫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痹厥(bì jué)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是疒和見,總共有12個筆畫。這個詞的出處是古代醫學著作《素問·痹論》中,用于形容人體出現肢體麻木或突然失去知覺等症狀。在繁體中文中,痹厥的寫法是痺厥。古代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主要的變化是形狀的簡化。以下是一個關于痹厥的例句:他突然暈倒在地,表面上看起來像是痹厥的症狀。
痹厥的組詞有痹症、痹阻等。近義詞可以是麻木、木僵等,而反義詞可以是敏感、靈敏等。
希望以上回答符合您的要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