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褂子的意思、褂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褂子的解釋

(1).中式的外衣。 曹禺 《雷雨》第一幕:“他穿了一件工人的藍布褂子,油漬的草帽拿在手裡,一雙黑皮鞋,有一根鞋帶早不知落在哪裡。” 冰心 《姑姑·分》:“外面又穿戴上一色的豆青絨線褂子、帽子和襪子。”

(2).古代軍服的外套。又稱裲裆甲。

(3). 清 代禮服,有袍有褂。朝服蟒袍外皆加補褂,又稱外褂;常服褂無補。較外褂為短的稱馬褂。《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這褂子上釘的可是獅子補子,這不是武二品嗎?”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褂子是中國傳統服飾中的一種上衣,其含義和演變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褂子指中式單層或加棉外衣,早期多指無襯裡的上衣,如《二刻拍案驚奇》中描述的淡紅褂子。清代成為正式禮服組成部分,常與袍搭配穿着,如蟒袍外配補褂(外褂)。

二、曆史演變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古代軍服的裲裆甲(防護性外套),是士兵作戰時的裝備。
  2. 明清發展:明代成為宮廷常服,清代分化出多種類型,如朝服褂需繡象征官階的補子,馬褂因便于騎馬而流行民間。

三、類型與特點

分類 特征 使用場景
補褂/外褂 繡有補子,長度及膝 清代官員正式場合
常服褂 無補子,日常穿着 非正式場合
馬褂 短款,袖口平直 民間廣泛流行

四、文化意義

作為禮制符號,褂子在清代通過補子圖案(如獅子補子代表武二品)彰顯身份。現代多用于傳統儀式或戲曲服飾,體現中式審美,如藍布工人褂子見于曹禺《雷雨》。

網絡擴展解釋二

褂子——穿在外面的服飾

褂子是指一種穿在外面的服飾,類似于上衣。它多為短款,具有袖子和衣領,常用來表示身份或職業。褂子是中國傳統的裝束之一,也在其他東亞國家和地區有類似的服飾。

拆分部首和筆畫

褂子的拆分是由“衣”和“卦”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衣”是表示與衣物相關的部首,“卦”則表示褂子的形狀。字褂的總筆畫數為20。

來源和繁體

褂子一詞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源于滿語“gūosai”,因為清朝時期褂子主要由滿族人流行,所以褂子也被稱為“襖子”或“袍子”。褂子的繁體字為「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褂子也采用過不同的寫法。其中包括「襖」、「袷」等。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演變,如今「褂」字成為了常用的寫法。

例句

他穿着一件紅色的褂子,很醒目。

組詞

衣褂、外褂、工作褂、制服褂

近義詞

外套、上衣、夾克、短襖

反義詞

内衣、底衫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