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裈裆的意思、裈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裈裆的解釋

褲裆。 三國 魏 阮籍 《大人先生傳》:“獨不見羣蝨之處褌中……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褌襠,自以為得繩墨也。” 金 趙秉文 《拙軒賦》:“鄙夫自私,虱處褌襠。達人大觀,物我兩忘。”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裈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裈裆”(拼音:kūn dāng)指褲子的裆部,即兩條褲腿相連的部分,用于遮蔽和保護下體。在古漢語中,“裈”本身即代稱褲子,特指有裆的滿裆褲(區别于無裆的套褲),例如《史記》中提到的“犢鼻裈”。

二、引申與比喻
該詞也可用于比喻事物的核心或關鍵部分,如成語“虱處裈中”(比喻見識短淺或受環境局限)。例如三國魏阮籍《大人先生傳》中以“裈裆”隱喻狹隘的生存空間。

三、常見混淆詞
需注意與“裲裆”(liǎng dāng)區分。後者指古代一種類似背心的短上衣,僅遮蔽胸背,如《釋名》中描述的“其一當胸,其一當背”,常見于魏晉南北朝服飾(如陶俑、壁畫中的形象)。

四、總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裈裆》的意思

《裈裆》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一種褲子的下部,指褲腿與褲裆處的部分。裈裆可以是男性内褲的一部分,也可以是褲子的整個下半部分。

拆分部首和筆畫

《裈裆》的拆分部首是“衣”字部,并且由11個筆畫構成。其中,“裈”由“衣(衤)”和“困”組成,拆分後部首分别是“衣”和“困”,共有8個筆畫;“裆”是“衣(衤)”和“當”組成,拆分後部首分别是“衣”和“當”,共有3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裈裆》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源自古代漢族人的生活習俗和穿着方式。在繁體字中,裈裆的寫法基本上和簡體字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但裈裆的基本形狀并沒有太大變化。在古代漢字中,裈裆的寫法可能會更加繁瑣,但整體上還是由“裈”和“裆”兩個部分組成。

例句

1. 他的裈裆上有一個小口袋,可以放一些小物件。

2. 這條褲子的裈裆處做得很寬松,非常適合運動時穿着。

組詞

裈裆并不常見于組詞,但可以和其他詞語搭配使用。例如:裈裆褲、裈裆布等。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褲腳、褲管、褲腿。

反義詞:褲子、褲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