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國的意思、伐國的詳細解釋
伐國的解釋
征伐别國。《左傳·昭公四年》:“召諸侯而來,伐國而克城。”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聲色》:“伐國不問仁人,此言何從而至?” 明 劉基 《莒人伐我東鄙》:“伐國而圍人之邑與救患而入人邑者,皆王法之所不容也。”
詞語分解
- 伐的解釋 伐 á 砍:伐樹。砍伐。 征讨:讨伐。伐罪(征讨有罪的人)。口誅筆伐。 自誇:伐善(誇自己的好處)。伐智。不矜不伐。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國的解釋 國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古代指諸侯所受封的地域):國家。國土。國體(a.國家的性質;b.國家的體面)。國號。國度(指國家)。國策。國情。國法。國力。國防。國威。國寶(a.國家的寶物;
網絡擴展解釋
“伐國”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通過武力征伐其他國家。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伐”指征伐、攻打,“國”指國家,合起來表示以軍事手段侵略或征服其他國家的行為。例如《左傳》中“伐國而克城”即描述攻占他國城池的場景。
二、曆史用法與古籍例證
- 軍事征服
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國家間的戰争行為,如《漢書·董仲舒傳》提到“伐國不問仁人”,強調軍事擴張與道德準則的沖突。
- 政治合法性讨論
明代劉基在《莒人伐我東鄙》中批評伐國行為“王法不容”,反映古代對戰争合法性的反思。
三、現代語境下的使用
現代主要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描述,指代古代國家間的武力沖突,如秦國統一六國等曆史事件。需要注意的是,該詞帶有曆史特定性,不用于描述當代國際關系。
四、延伸說明
- 近義詞:征讨、讨伐。
- 反義詞:睦鄰、和親。
- 文化内涵:常與“仁義”對立,體現古代對戰争與道德的辯證思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古籍原文,可參考《左傳》《漢書》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伐國》這個詞是指"攻打國家"的意思。拆分部首為"木"和"國",總共有8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作為戰争和征服的概念出現。在繁體字中,該詞寫作"伐國"。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和今天的寫法相似,隻是有些細微的變化。以下是一個例句:"他們決定伐國并統一整個地區。"根據需要,可以通過組合成其他詞來使用,如"伐木"、"國家"等。雖然沒有明确的反義詞,但"保護國家"可以被視為與"伐國"相對的概念。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