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蜻蜓的别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二·蜻蛉》。
“蜻虰”是蜻蜓的别稱,這一解釋主要來源于古代文獻和現代詞典的記載:
基本釋義
根據《本草綱目·蟲二·蜻蛉》的記載,“蜻虰”即蜻蜓的别名。李時珍在書中将蜻蜓歸類為昆蟲綱蜻蛉目,并描述了其形态特征,如纖細的體态、透明的翅膀等。
詞源與用法
生态特征補充
蜻蜓屬于益蟲,捕食蚊、蠅等害蟲,成蟲飛行能力強,幼蟲(水虿)生活在水中(注:此信息來自低權威性網頁,需謹慎參考)。
注意:部分網頁将“蜻虰”與“蜻蛚”(蟋蟀别名)混淆,需注意區分。
蜻虰是一個古漢語詞語,通常用來形容飛蟲的輕盈和靈動。蜻虰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蟲和皀,總計有13個筆畫。
蜻虰這個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爾雅·釋諧》一書中。這個詞在文言文中經常用來描繪飛蟲在空中飛翔時的形态和動作。
在繁體中文中,蜻虰的寫法為蜻蛷,其中“虰”字換成了“蛷”字,但意思仍然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蜻虰的古時候寫法為蜻蜓,其中“虰”字換成了“蜓”字。這種寫法在古代比較普遍。
以下是一些關于蜻虰的例句:
1. 柳絮與蜻虰,在微風中舞動。
2. 這隻蜻虰像一朵花兒一樣飛舞。
蜻虰的一些相關詞彙包括:
1. 組詞:蜻蜒、蜻蜓、蜻蛉。
2. 近義詞:蜻蛉、蜻蜓。
3. 反義詞:僵虺、蚰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