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立身行道、經世緻用的根本。《周禮·地官·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 賈公彥 疏:“至德以為道本者,至德為至極之德,以為行道之本也。”《三國志·魏志·明帝紀》:“其郎吏學通一經,才任牧民,博士課試,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華不務道本者,皆罷退之。”
(2).儒家思想與主張的根本。《漢書·藝文志》:“ 唐 虞 之隆, 殷 周 之盛, 仲尼 之業,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 唐 柳宗元 《道州文宣王廟碑》:“惟公探夫子之志,考有國之制,光施彜典,革正道本。”
(3).道家思想與主張的根本。 南朝 齊 張融 《門論》:“昔有鴻飛天道,積遠難亮, 越 人以為鳬, 楚 人以為乙。人自 楚 越 耳,鴻常一鴻乎?澄本雖一,吾自俱宗其本,鴻迹既分,吾已翔其所集,汝可專尊於佛迹而無侮於道本。” 南朝 齊 周颙 《難張長史<門論>》:“ 周 之問曰:‘足下專尊佛跡,無侮道本,吾則心持釋訓,業愛儒言,未知足下雅意,佛儒安在為當?’” 吳越 錢鏐 《天柱觀記》:“洎大 唐 創業,以 玄元皇帝 為祖宗,崇尚玄風,恢張道本。”
(4).真性;本來面目。 元 楊暹 《劉行首》第一折:“我着你托化在雨雲鄉,還宿債在鶯花陣,休迷卻前生道本。”
“道本”一詞在傳統文化中具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從以下五個層面理解:
立身行道的根本
指個人修養和經世緻用的基礎準則,源自《周禮·地官·師氏》中“至德以為道本”,強調以最高德行作為實踐的根本。三國時期《魏志·明帝紀》也提到選拔人才時需考察其是否“務道本”。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儒家視“道本”為治國安邦的核心原則,如《漢書·藝文志》批評偏離“道本”的學說,柳宗元在碑文中強調恢複儒家正統的“革正道本”。
道家哲學的本體論基礎
道家将其視為萬物運行的本質規律,南朝張融的《門論》通過寓言說明“道本”超越地域認知差異,是統一性的存在依據。
真性與本來面目
在哲學層面,“道本”被引申為事物或人性的本源狀态,如《門論》中“澄本雖一”的比喻,強調返璞歸真。
現代引申為道德準則
當代詞典将其解釋為“道德行為的根本原則”,強調道德應作為行為的内在指導,達到“言行合一”的境界。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注解與現代釋義,若需查閱具體文獻,可參考《周禮》《三國志》等原始出處(如、5)。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