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舍生的意思、三舍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舍生的解釋

宋 代行三舍法時,太學置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一百人。合稱“三舍生”。《宋史·選舉志三》:“三舍生皆繇升貢,遂罷國子監補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舍生"是中國宋代教育制度中的特有名詞,指代施行"三舍法"時在太學就讀的學生群體。該制度由王安石在熙甯變法(1068-1077)期間創立,将太學生劃分為三個遞進等級:

  1. 外舍生:初入學階段,員額2000人,經"月考""歲試"合格可升内舍。
  2. 内舍生:中級學員300人,每兩年通過"舍試"選拔優異者升上舍。
  3. 上舍生:最高等級僅100人,成績卓異者可直接授官,等同于科舉進士出身,如元豐二年(1079年)便有24人獲此殊榮。

該制度打破了科舉取士的單一途徑,将學業考核與仕途晉升直接挂鈎。崇甯元年(1102年)更将三舍法推廣至地方州縣學,形成覆蓋全國的考選體系。雖在靖康之變後漸廢,但其分級考核、積分升等的方式,為後世官學教育提供了重要範式。

網絡擴展解釋

“三舍生”是宋代教育制度中的專有名詞,指太學中按等級劃分的三類學生總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三舍生(sān shě shēng)是外舍生、内舍生、上舍生的合稱,源于宋代實行的“三舍法”教育選拔制度。

制度背景

  1. 等級劃分
    太學将學生分為三級:

    • 外舍生:2000人(初級)
    • 内舍生:300人(中級)
    • 上舍生:100人(高級)
  2. 考核晉升
    學生需通過定期考試逐級晉升,優秀者可直接授官。《宋史·選舉志三》記載:“三舍生皆繇升貢,遂罷國子監補試。”

  3. 制度目的
    三舍法旨在通過分級考核替代科舉考試,選拔人才,提升教育質量。

補充說明

如需更完整的制度細節,可參考《宋史·選舉志》等史料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黯黯白蚶百喙一詞保得住抱團兒辨嘗冰炭不同器財産菜刀餐風慘腹村落淡定鼎覆獨不見對青竹方舸高例乖喪簋簠含明隱迹皇邑回天乏術見趣鑒于雞豆子積水成淵玃猨拘防軍差均籴具體而微空口勞冗連烽涼拌利建流年亂七八糟凝神定氣毰毸匹丢撲搭撲城绮靡如手如足濡需三尺軸桑榆之禮生辰吉帖矢如雨下手作速途貼地鐵線篆頭口圍嘴紋浪惜愛香林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