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羞惭沮丧。《明史·张璁传》:“ 璁 见帝忽暴其短,颇愧沮。”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今渠已愧沮不敢出。”
愧沮(kuì jǔ)是汉语中一个形容心理状态的复合词,由“愧”(羞愧)与“沮”(沮丧)组合而成,核心含义指因内心羞愧而感到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以下是具体解析:
愧(kuì)
本义指因过失或不足而产生的羞耻感。《说文解字》释为“惭也”,强调道德或能力上的自我否定。例如:
《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来源:《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04年,第373页)
沮(jǔ)
本义为水流受阻,引申为情绪受挫、颓丧失意。《庄子·逍遥游》有“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其中“沮”即指因外界否定而消沉。
(来源:《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3年,第24页)
合成词“愧沮”
二字结合后,强调羞愧引发的心理溃败感,常见于文言或书面语,如: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愧沮之意,不可胜言。”
(来源:《王安石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78页)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愧沮:羞愧沮丧。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有‘愧沮之意,不可胜言’。”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12年,第7卷第101页)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愧沮:〈书〉因羞愧而沮丧。”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757页)
《宋史·列传第八十》:
“安石得书愧沮,乃托病不视事。”
(描述王安石因批评而羞愧消沉)
(来源:《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卷三百二十七)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司文郎》:
“生愧沮丧气,三日后不复歌。”
(刻画人物因挫败而失意)
(来源:《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452页)
词语 | 侧重点 | 情感强度 | 用例 |
---|---|---|---|
愧沮 | 羞愧+意志消沉 | 强 | 失败后深陷愧沮,一蹶不振 |
羞愧 | 单纯羞耻感 | 中 | 当众出错,面露羞愧 |
沮丧 | 侧重情绪低落 | 中 | 目标未达成,心情沮丧 |
惭怍 | 道德自责 | 强 | 欺瞒友人,内心惭怍不安 |
“愧沮”是兼具道德反省与情绪低落的复合心理状态,多用于书面语境,需结合具体行为或事件背景理解其深层情感张力。
“愧沮”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kuì jǔ,意为羞惭沮丧,形容因内心惭愧而情绪低落的心理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多用于书面语境,描述因道德或行为过失产生的复杂心理状态,如:
他因当众犯错而面露愧沮,沉默不语。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明史》《阅微草堂笔记》等文献。
碍口半山半掩门卑虒笔分饼茶才星瘥疠撤版重裀醇笃莼丝纯阳子敌侔鼎镬对比度蠹民風隊凤枭同巢根疵龚贤光速孤林号呼赫翼回肠荡气回涨甲缕降色践躏捡閲九陨吉主趷梯趷宽隐连舆接席岭隘末毫齧镞钮扣俳优朋心切照倾悚青衣人擅宠赏会山藻深奥圣果慎覈深中隐厚申主摄音是非树蕙潭奥微蔑蓊渤席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