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膰肉的意思、膰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膰肉的解釋

古代祭祀用的熟肉。《孟子·告子下》:“ 孔子 為 魯 司寇,不用。從而祭,燔肉不至,不稅冕而行。” 漢 劉向 《說苑·雜言》作“膰肉不至”。 宋 陸遊 《舍北搖落景物殊佳偶作》詩:“東鄰膰肉至,一笑舉新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膰肉是古代祭祀儀式中使用的熟肉,特指祭祀後分賜給參與者的祭品,具有深厚的禮儀文化内涵。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基本釋義

  1. 祭肉

    指古代祭祀宗廟、社稷時供奉的熟肉,祭祀結束後分發給助祭者或臣下,稱為“緻膰”。《說文解字》釋“膰”為“宗廟火熟肉”,強調其經烹煮後用于祭祀的特性 。

  2. 分胙制度

    周代禮制中,天子将祭祀後的膰肉分賜諸侯,象征共享神靈福佑,如《春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天子有事膰焉”,體現分胙的政治意義 。

二、文化引申義

  1. 禮儀象征

    膰肉代表“受福”與尊卑秩序。《孟子·告子下》記載,孔子任魯國祭祀官時“不緻膰于大夫”,因不滿魯君失禮而拒絕分送祭肉,反映其禮制内涵 。

  2. 通假用法

    “膰”通“燔”,指烤肉。《詩經·大雅》中“執爨膰膰”描述烹饪場景,印證其與烹食的關聯 。

三、文獻佐證

結論:膰肉是古代祭祀文化的重要載體,既指祭後分食的熟肉,亦承載“分福”“明禮”的社會功能。其釋義需結合禮制背景與文獻用例綜合理解。


參考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年,頁123)
  2.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09年,頁425)
  3.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中華書局,2012年,頁295)
  4. 程俊英《詩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頁521)
  5. 孫诒讓《周禮正義》(中華書局,2015年,卷廿一)
  6. 鄭玄注《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頁867)

    (建議進一步查閱原書獲取完整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您的提問,“膰肉”一詞可能存在拼寫錯誤。經綜合檢索分析,正确的醫學術語應為“胬肉”(拼音:nǔ ròu),指眼球結膜異常增生形成的肉狀物,常見于眼部疾病。以下是詳細解釋:


胬肉的定義與特征

  1. 基本概念
    胬肉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現為眼球結膜(眼白部分)或結膜下組織增生形成的三角形肉狀物,可能向角膜(黑眼球)方向生長。根據是否覆蓋角膜,分為“胬肉”和“胬肉攀睛”兩種類型()。

  2. 形态結構

    • 頭部:尖端部分,附着于角膜。
    • 頸部:連接頭部和體部的狹窄區域。
    • 體部:寬大部分,位于結膜表面,可見新生血管()。

病因與症狀

  1. 常見誘因
    長期暴露于紫外線、風沙、煙塵等外界刺激是主要誘因,也可能與遺傳或免疫因素相關()。

  2. 典型症狀

    • 初期:眼部異物感、發紅、幹澀。
    • 進展期:視力下降、畏光,若覆蓋角膜可能影響外觀()。

治療與預防

  1. 保守治療
    輕微症狀可使用人工淚液或抗炎滴眼液(如雙氯芬酸鈉滴眼液)緩解不適()。

  2. 手術治療
    若胬肉侵入角膜或影響視力,需通過“翼狀胬肉切除術”等手術幹預()。

  3. 日常防護
    外出佩戴防紫外線眼鏡,避免風沙刺激,減少眼部摩擦()。


注意

别人正在浏覽...

按鈕拜章北壇碧城才高行厚沉毅寡言馳念沖浪闆樗丑炊骨刺殺旦叨踐等列短期惡慝反沖幹凈土勾幹挂包光滑過此以往黑海還珠守昏狡蛱蝶假節件把蹇拙鲛韅酒簏局背倨固誇豪勞平鸾旌魯質辘軸密閉劈山謙克淺微七個頭八個膽清偃窮極思變啟鑰觑探乳台三老五更珊瑚蟲十拷九棒説教述撰嗣繼剸犀頽想豚佩刓缪謂呼問遣箫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