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斷阙的意思、斷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斷阙的解釋

見“ 斷缺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斷阙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雅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事物的中斷、缺失或殘缺不完整的狀态。以下從構成、本義及引申義角度詳解:

一、字義分解與構詞邏輯

  1. 斷(斷)

    本義指截開、分開,引申為中止、隔絕。如《說文解字》:「斷,截也。」強調連續性被強行終止的狀态。

  2. 阙(闕)

    原指宮門兩側的高台,後引申為缺失、空隙。如《古代漢語詞典》釋「阙」為「缺漏、空缺」,如「拾遺補阙」。

  3. 複合義

    二字疊加強化「中斷導緻的空缺」,即因斷裂、中止而形成的空白或缺失部分,常見于描述文本、傳承或實物的殘缺。

二、具體用法與語境

三、現代使用與辨析

現代漢語中,「斷阙」屬書面語,多用于學術、文學語境,與「缺失」「殘缺」近義,但更強調因中斷造成的空白,隱含過程性(如傳承斷裂)。需區别于單純表「缺少」的「欠缺」或表「不完整」的「殘損」。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斷」「阙」字條釋義,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阙」字用例及引申義分析。
  3.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對「斷」的本義訓釋。

網絡擴展解釋

“斷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斷阙”是“斷缺”的異體詞,指物體或文獻的殘缺、不完整狀态。例如描述古籍、碑文等因年代久遠或損壞導緻的缺失部分。

二、發音與詞性

三、文獻用例

  1. 古籍描述:明代文徵明在《跋宋高宗〈石經〉殘本》中提到“前後斷缺,無書人名氏”,指古籍内容不完整。
  2. 碑文考證:清代俞樾《春在堂隨筆》記載“碑額斷缺,無從辨其姓氏”,形容碑文殘損。
  3. 詩歌引用:宋代高似孫詩句“苔污斷阙石,茶注彭亨鼎”,描繪石質文物的殘缺狀态。

四、相關詞彙

五、使用建議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籍研究、文物考證等專業領域。日常交流中可用“殘缺”“缺失”等更通俗的詞彙替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研究類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搬弄是非炳煌倡優赤松子輿啜羹逴荦忖測粗頑刀馬旦德言得着調笇地球妒癡貳虞發脫口齒奮氣脯醢負纖高尚勾訖貫矢桧宅轟锽黃龍皇太姆恍悟賤造焦臭記詞讦讪祲氛經度荊棘剌決罰空類漓虖皮開肉綻貧鄙坡壠遷書齊家治國晴咔芹曝奇澀傘頭豕訛受律司祿歲修鎖連徒奴土壤學圖像處理王女瑕不揜瑜消禳小人箫心劍态蕭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