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髯鬚 ”。
亦作“ 髯須 ”。亦作“髥鬚”。1.胡子。 宋 蘇轼 《遊靈隱寺得來詩》詩:“喬松百丈蒼髥鬚,擾擾下笑柳與蒲。” 宋 劉斧 《青瑣高議别集·盧載》:“有友人 王生 謂公曰:‘其應主吉。’公詰其故,曰:‘去髮,其頭銜已異矣;不去髯鬚,亦不落之義也。’” 清 王士禛 《故明景帝陵懷古》詩:“殘碑滅沒牛礪角,石玃橫卧蒼髥鬚。”
(2).指主簿之職。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二:“外史《檮杌》: 王建 借 蜀 以上封事, 李景 為 眉山 主簿,其制略曰:‘旌其忠藎之心,委以髯須之職。’注雲:‘《古今注》:羊,一名髯須主簿。’”
“髯須”是漢語中對胡須的一種特定描述,以下是其詳細釋義:
泛指胡子
廣義上可指代所有胡須,如宋人劉斧《青瑣高議》中用“髯須”代指胡須。
特殊比喻
在明代文獻中,曾以“髯須”代指主簿(官職名)。例如《珍珠船》記載:“委以髯須之職”,源自“羊,一名髯須主簿”的典故。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可參考《青瑣高議》《珍珠船》等文獻。
髯須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男子的胡須或者蓄着胡須。它的拆分部首是髟和頁,擁有20個筆畫。
髯須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男子蓄發或胡須被視為一種身份和地位的标志。髯須的形成是由于漢字中的“髟”早期的意義是“頭發”,表示男子蓄發,後來演變成“鬚,須”,表示蓄胡須。
髯須的繁體字是髯鬚。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髯須的字形稍有不同,它的兩個部分,“髟”和“頁”,分開了書寫。對于“髟”來說,它在古代的寫法中是“毛”字旁,填充了整個上半部;而“頁”則保留了現代常見的形态。
1. 他蓄着一臉的髯須,顯得更加成熟穩重。
2. 這位老者齊唱高山青時,須間已有數白髯。
蓄髯、大胡須、絡腮胡、髭須、濃密胡須。
胡須、鬓須。
光面、秃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