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麪杖的意思、趕麪杖的詳細解釋
趕麪杖的解釋
擀面用的木棍。《元典章·刑部·打死換作病死》:“ 田雲童 於正月初二日将弟 田二 用趕麪杖肯打。”《西遊記》第四九回:“妖邪道:‘你不是磨博士,怎麼會使趕麪杖。’”亦作“ 趕麵杖 ”。 老舍 《駱駝祥子》十七:“兩個孩子急了,一個拿起煤鏟,一個抄起趕面杖,和爸爸拚了命。”
詞語分解
- 趕的解釋 趕 (趕) ǎ 追,盡早或及時到達:趕超。趕集。趕先進。 從速,快做:趕快。趕路。趕任務。 驅逐,驅使:趕羊。驅趕。 等到(某個時候):趕明兒。 遇到(某種情形或機會):正趕上。 筆畫數:; 部首:
- 麪杖的解釋 亦作“麵杖”。擀面杖。制作面食時用的木棍兒。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一:“ 太祖 姊面如鐵色,方在廚,引麪杖逐 太祖 擊之。”《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摸着一條麪杖,将先生夾腰兩麪杖。”
網絡擴展解釋
“趕麪杖”是一個具有實際工具含義和引申比喻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趕麪杖(拼音:gǎn miàn zhàng)指擀面用的木棍,是制作面食的傳統工具。其字面意義在《元典章》《西遊記》等文獻中均有記載,例如《西遊記》中描述“使趕麪杖”的場景。
二、引申比喻
作為成語時,它比喻忙于瑣碎事務,日夜操勞。這一用法源自古代用擀面杖制作面食的繁忙場景,後引申為形容人奔波勞碌的狀态。
三、文學作品中的用例
- 《駱駝祥子》:老舍描寫角色“抄起趕面杖”與父親對抗,體現了工具的實際用途。
- 《元典章》:記載了“用趕麪杖肯打”的案例,反映其作為日常器具的普遍性。
四、相關詞語
與“趕麪杖”相關的成語包括“趨炎趕熱”“趕盡殺絕”等,均含“忙碌”或“追逐”的意象。
五、發音與結構
- 發音:gǎn miàn zhàng(注音:ㄍㄢˇ ㄇㄧㄢˋ ㄓㄤˋ)。
- 字形結構:由“趕”“麪”“杖”三字組成,均為左右或半包圍結構。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或文獻出處,可查閱《元典章》《西遊記》等原著,或參考滬江線上詞典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趕麪杖是一個中文詞彙,含義是趕走面粉中的雜質或者面團中的氣泡。現在,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一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趕麪杖這個詞由三個漢字組成。其中,“趕”字的部首是走,共有7個筆畫;“麪”字的部首是麥,共有11個筆畫;“杖”字的部首是木,共有7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趕麪杖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根據考古學的發現,趕麪杖的用途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面點制作過程。繁體字對應為「趕麵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有所不同。關于趕麪杖這個詞,我們沒有找到确切的古代寫法。
例句:
1. 我用趕麪杖把面團中的氣泡趕走了。
2. 奶奶教我用趕麪杖将雜質從面粉中去除。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趕麪杖可以作為一個動詞短語使用,不常和其他字搭配,因此沒有常見的組詞。它的近義詞可能是“趕氣泡”或“排除面團中的異物”。然而,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反義詞與之對應。
希望以上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