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比喻衛國重臣。語本《詩·大雅·崧高》:“四國于蕃,四方于宣。” 馬瑞辰 通釋:“‘宣’,當為‘垣’之叚借……‘四國于蕃,四方于宣’猶《闆》之詩:‘價人維藩,大師維垣’也。” 唐 白居易 《杭州刺史謝上表》:“合當鼎鑊之誅,尚忝藩宣之寄。” 宋 秦觀 《代謝敕書獎谕表》:“因緣肺腑之親,昧冒藩宣之寄。”《續資治通鑒·元泰定帝泰定二年》:“臣小國藩宣之寄,猶懼不任,乞付於子,況朝廷之上相哉!敢以死請。”
(2).用以指藩國、藩鎮。 唐 白居易 《崔群可秘書監分司東都制》:“輔弼藩宣,不失其道。”
藩宣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典籍用例及訓诂角度進行解析:
本義指籬笆、屏障,《說文解字》釋為“屏也”,引申為保衛、屏蔽之意。如《詩經·大雅·闆》中“價人維藩”,鄭玄注:“藩,屏也。”
甲骨文象形為宮殿透光之窗,本義為通達、散布,《說文》稱“天子宣室也”,後衍生出傳播、發揚之義,如《尚書·臯陶谟》載“日宣三德”。
“藩宣”屬同義複用結構,強調屏障守衛與德教宣化的雙重職能。核心含義為:
“四國于蕃,四方于宣”(“蕃”通“藩”),鄭玄箋:“四國有難,則往扞禦之;四方恩澤不至,則往宣暢之。”此即“藩宣”職能的經典表述。
“文武之才,藩宣之益”,此處指具備保衛疆土、宣導德政的才能。
清代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強調:“藩以禦外患,宣以布内德”,二者相輔相成,構成古代治理的核心邏輯。現代《漢語大詞典》歸納其義為“比喻衛國展疆,宣播德教”,突顯其政治文化雙重屬性。
結論:藩宣凝結了中國古代“武衛文教”的治理智慧,既要求軍事屏障的構建,更注重文化價值的傳播,是中華禮樂文明在政治實踐中的具象化表達。
“藩宣”是一個源自古典文獻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比喻衛國重臣
該詞最早出自《詩經·大雅·崧高》中的“四國于蕃,四方于宣”,後經學者馬瑞辰考釋,“宣”通假為“垣”(城牆),與“藩”(屏障)共同構成防禦之意,代指國家的重要屏障或棟梁之臣。例如唐代白居易在《杭州刺史謝上表》中自謙“尚忝藩宣之寄”,即以“藩宣”表達身負重任卻難當大任的謙辭。
指代藩國、藩鎮
在曆史語境中,“藩宣”也用于描述分封的屬國或地方軍政機構。如白居易《崔群可秘書監分司東都制》提到“輔弼藩宣”,即指輔佐地方藩鎮的職責。
字義分解:
此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文體,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暗箭傷人百慝波羅蜜逋責才容昌盛宸扉澄洗寵任大路椎輪大農打頭陣蝶夢地氣鬥夥咄駡國内市場黑盒子黑蚤橫眉恨海難填河上公遑遑胡蒜家慈剪切跻峰造極悸駭金鞴競谄金石可開舊醳稽誅舉疏苦趣煉液烈火乾柴李香君龍階輪補撚接謙靖情好秦樓啓譬卻棄染紙仁壽木戎貊茹齋賞一勸衆燒紙失刑樹蓺泰山壓頂添注條直體行網巾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