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江西 的 庐山 。相传 殷 周 之际有 匡俗 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后汉书·郡国志四·庐江郡》“ 寻阳 南有 九江 ,东合为 大江 ” 刘昭 注引 南朝 宋 慧远 《庐山记略》:“有 匡俗 先生者,出 殷 周 之际,隐遯潜居其下,受道於仙人而共岭,时谓所止为仙人之庐而命焉。” 唐 白居易 《草堂记》:“ 匡庐 奇秀,甲天下山。” 明 吴国伦 《鄱阳湖》诗:“欲向 匡庐 卧白云, 宫亭 水色昼氤氲。” 鲁迅 《热风·估<学衡>》:“ 匡庐 峨眉 ,山也,则曰纪游,采硫访碑,务也,则曰日记。” ********* 《庐山即景步董老初游庐山韵》:“ 匡庐 胜境都争识,流水高山特逞奇。”参见“ 匡俗 ”。
"匡庐"是汉语中对于江西庐山的雅称,典出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庐江郡"条目。据《中国地名语源词典》记载,其名称源自周朝匡俗兄弟结庐隐居的传说,《豫章记》载"匡俗字子孝,周武王时生,兄弟七人皆好道术,结庐于此山,故世谓之匡庐"。
在地理范畴上,匡庐特指位于江西省北部的庐山山脉,《中国名胜古迹概览》界定其范围"北濒长江,东临鄱阳湖,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其地质构造具有"地垒式断块山"的典型特征,现存第四纪冰川遗迹被《中国地质学》列为重点研究对象。
从文化意象来看,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等600余首历代诗词构成独特的"匡庐文学意象群"。《庐山志》统计显示,现存摩崖石刻900余处,其中颜真卿"大唐中兴颂"、米芾"第一山"等碑刻具有重要艺术价值。
在宗教史上,《高僧传》记载慧远大师公元381年创建东林寺,开创净土宗祖庭。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后,匡庐成为宋明理学传播中心,与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匡庐”是江西庐山的别称,其含义及文化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解析:
得名由来
相传殷周时期,有匡俗(又称匡裕)兄弟七人在此结庐隐居,后得道成仙,所居草庐幻化为山,故称“匡庐”或“匡山”。汉代时,匡俗之父东野王因辅佐刘邦有功,匡俗受封“越庐君”,后弃官修道,进一步强化了庐山与“匡”的关联。
地理指代
匡庐特指江西省北部的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
诗词中的意象
庐山在文学中常被赋予仙隐色彩。如唐代钱起《江行望匡庐》写道:“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以云雾缭绕的山峰联想六朝僧侣遗迹,烘托神秘意境。白居易亦赞“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历史与道教渊源
庐山为道教圣地,传说中匡俗修道成仙,使其成为“神仙之庐”。毛泽东《七律·登庐山》中“一山飞峙大江边”更将地理特征与磅礴诗意结合。
“匡庐”既是庐山的历史别称,亦承载了神话传说与人文积淀。其名源于匡氏兄弟结庐修道的典故,后演变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文化符号,常见于诗词赞咏,凸显庐山的灵秀与超脱尘世之美。
尘羹城阃侈词虫王川渚词伯从甥代庸单步大气圈豆脯渡轮麸炭干笔购捕观察所鬼哭狼嚎河湟横幅讙亮胡乱滹沱麦饭精忠庙噤战课马款语温言枯井类事乐士裂域冒耏衲衫配电颇眂迦孅介迁逃穹苍秋鞘起样曲张沙发商商韶颜深沟壁垒折身失死顺合烁光碎玉零玑田陌体心外引违兵伪经微力文化生活文致无名之朴小我淅零淅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