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洋的意思、東洋的詳細解釋
東洋的解釋
[Japan] 指日本國。如:東洋布;東洋表
詳細解釋
(1).泛指我國東方的大海。 元 李好古 《張生煮海》第三折:“雖然大海號東洋,休謙讓。”《紅樓夢》第五一回:“寂寞脂痕積汗光,溫柔一旦付東洋。”
(2).指 亞洲 東部國家。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資政新篇》:“不過 中國 從前不能為東洋之冠冕,暫為失色,良可慨矣。”
(3).特指 日本國 。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戴學士》:“公善天文算法,與 南懷仁 詰論, 懷仁 為之屈,心甚忮刻,因誣公通 東洋 。” 茅盾 《林家鋪子》一:“正也是為了這 東洋 貨問題,她在學校裡給人家笑罵,她回家來沒好氣。”《抗日歌謠·小鋼炮》:“小鋼炮,三尺三,來自 東洋 打 東洋 。”
詞語分解
- 東的解釋 東 (東) ō 方向,太陽出升的一邊,與“西”相對:東方。東經(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或經線)。東山再起(喻失勢之後,重新恢複地位)。付諸東流。 主人(古代主位在東,賓位在西):房東。股東。東道主(泛指
- 洋的解釋 洋 á 比海更大的水域:海洋。 廣大,衆多,豐盛:洋溢。洋洋。 指外國的,外國來的:洋人。洋貨。洋為中用。 指現代化的(區别于“土”):土洋結合。 銀元:大洋。洋錢。 土中 筆畫數:; 部首:氵;
專業解析
"東洋"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地理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的解釋:
一、地理方位概念
在古代文獻中,"東洋"最早作為方位詞出現,指代中國以東的海洋區域。《漢語大詞典》指出該詞源自元代航海術語,與"西洋"形成方位對應,特指今南海以東的太平洋海域。明代張燮《東西洋考》記載:"文萊即婆羅國,東洋盡處,西洋所自起也",表明當時以文萊為界劃分東西洋的地理認知。
二、曆史文化指代
- 日本專屬指稱:明清以降,"東洋"逐漸演變為對日本的專稱。清代陳倫炯《海國聞見錄》明确記載:"東洋者,日本也",這一用法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被确立為标準釋義,定義為"舊時指日本"。
- 文化語境應用:在學術研究中,"東洋"常作為文化地理概念,指代包括日本列島、朝鮮半島在内的東亞文化圈。日本學者内藤湖南在《東洋文化史研究》中,将"東洋"界定為以中國文明為核心,輻射至周邊國家的文化體系。
詞源演變考據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近代漢語詞典》考證,該詞始見于宋代《雲麓漫鈔》,原指代澎湖以東海域,明代鄭和下西洋後,因航海貿易發展形成更精确的地理劃分。至19世紀,隨着"西洋"概念西移,"東洋"最終固化為對日本的特定稱謂。
網絡擴展解釋
“東洋”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主要可分為以下兩個層面:
一、現代常用含義(特指日本)
- 核心定義:現代漢語中,“東洋”通常專指日本國。例如“東洋貨”“東洋人”均指日本商品或日本人。
- 詞源背景:該詞可能源自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為翻譯英文“Orient”(東方)而提出的概念,與“西洋”(西方國家)相對。
二、古代地理概念
- 曆史演變:宋代至元代,“東洋”指中國以東的海域,分為“大東洋”和“小東洋”:
- 大東洋:加裡曼丹島以南至澳洲之間的海域。
- 小東洋:菲律賓群島與加裡曼丹島之間的海域。
- 地理分界:古代以南海為界,以東為東洋,以西為西洋。
三、文化語境與例句
- 文學與曆史:近代常以“東洋”代指日本,如抗戰時期的“東洋鬼子”;茅盾《林家鋪子》中提及“東洋貨”問題。
- 日語含義:在日語中,“東洋”不僅指日本,也泛指東亞地區。
四、相關詞彙對比
- 西洋:原指東南亞至印度洋地區,後泛指歐美國家(如鄭和下西洋)。
- 南洋:東南亞地區(如新加坡、馬來西亞)。
- 北洋:中國黃海、渤海區域(如清末“北洋水師”)。
總結來看,“東洋”在現代以代指日本為主,古代則是一個更廣的地理概念。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安那其主義白首榜示褊忿邊韶笥濱洲鐵路常寐承權椿堂賜示粗實膽智打撒手兒達信弟弟饤鬭發氣附肩甘王關煞規律嘿觀恒河話意嘉谟檢約甲圖介決靜言曠場愧惶庫庾勞動力老湯糧台林胡留學龍船龍廏冒履懋膺命谥名位勤學苦練丘索仁瑞若曹上項神駿沈阻守盟水堰讨嫌體實同侪危擁相貿鮮廉寡恥小汛玺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