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匡床 ”。安適的床。一說方正的床。《商君書·畫策》:“人主處匡牀之上,聽絲竹之聲,而天下治。” 漢 桓寬 《鹽鐵論·取下》:“匡牀旃席,侍禦滿側者,不知負輅輓船,登高絶流之難也。” 王利器 校注:“《淮南子·主術篇》曰:‘匡牀蒻席。’今案 高誘 注曰:‘匡,安也。’《莊子·齊物篇》:‘與王同筐牀。’《釋文》雲:‘本亦作“ 匡 ”’, 司馬 雲:‘安牀也。’一雲:‘正牀也。’” 唐 劉禹錫 《傷往賦》:“坐匡牀兮撫嬰兒,何所匄沐兮,何從仰飴。”《醒世姻緣傳》第一回:“書房中匡牀羅帳,藤簟紗衾。” 清 董道權 《王麟友同宿客舍志感》詩:“鼓聲坎坎下三四,解衣滅燭眠匡床。”
“匡牀”一詞在不同文獻和語境中存在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來源分析:
作為成語的釋義(勸誡之意)
根據,“匡牀”由“匡”(糾正)和“牀”(床)組成,字面比喻通過規勸糾正他人錯誤行為,常用于教育或引導場景。例如:“老師以匡牀之心引導學生改正缺點。”
作為具體名詞的釋義(床的形容)
引古籍記載,“匡牀”指安適或方正的床,如《商君書·畫策》中“人主處匡牀之上”,《鹽鐵論》中“匡牀旃席”。漢代高誘注釋“匡”為“安”或“正”,強調其舒適或規整的特性。
注意:兩種解釋來源不同,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若涉及古籍文獻,通常取“安適之床”的本義;若用于現代語境,可能借成語形式表達勸誡。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權威注疏确認具體用例。
匡牀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人們在一起協力幫助其他人恢複床榻的正常形狀。
匡牀的部首分别是"匚"和"牛",拆分後的筆畫總數為9畫。
匡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的床榻構造較為簡單,容易變形。因此,人們需要匡牀來修正床榻的形态,使之適應人們的身體。隨着時間的推移,匡牀逐漸演變為一個常用的詞彙,形容人們協同努力解決問題。
匡牀的繁體字為「匡牀」。
在古代,匡牀的寫法略有不同。漢字「匡」的舊字形是「恇」,同時也有「曠」的寫法。漢字「牀」的舊字形是「權」或「床」。
1. 衆人齊心協力,匡牀海災受災者的家園。
2. 兄弟合作,匡牀單親母親在生活上的困難。
匡首(指導,幫助)、匡床(修複床榻)、匡正(修正,糾正)。
協助、扶持、支持。
破壞、阻止、故意損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