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書畫真迹的影摹本。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下:“ 太宗 為 秦王 日,見搨本驚喜,乃貴價市 大王 書《蘭亭》,終不至焉。”
(2).把碑刻、銅器等物的形狀和上面的文字、圖象捶搨下來的紙本。 清 恽敬 《與陳薊莊言事》:“承示 絳州 《重修孔子廟記》……今坊中有全碑搨本,視此本更下,可校對整齊之。”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漢刻美人》:“ 漢 書畫多拙,此獨巧妙,惜未得搨本觀之也。” 魯迅 《<朝花夕拾>後記》:“但現在手頭既沒有搨本,也沒有《金石萃編》,不能查考了。”
搨本是漢語中與書法、碑刻相關的專業術語,指通過特殊工藝從石刻或木刻原件上摹拓下來的複制品。其核心含義與工藝特點如下:
搨本(tà běn)指用宣紙緊覆在碑刻或器物表面,通過墨拓技法将文字或圖案摹印而成的副本。這種工藝能最大程度保留原件的筆觸與細節,常用于保存、傳播金石文獻或書法名迹。區别于人工臨摹的“摹本”,搨本具有直接複制的真實性特征(《漢語大詞典》第11卷,1993年)。
技法特點
需先将紙張濕潤貼合碑面,用鬃刷敲打使紙陷入字口,待紙微幹後以墨包撲拓。墨色濃淡分“烏金拓”(墨重色亮)與“蟬翼拓”(墨淡如紗),後者更顯字口鋒芒(啟功《古代字體論稿》,文物出版社,1964年)。
曆史發展
搨本技術始于南北朝,盛于唐代。唐太宗曾命人遍拓王羲之真迹,如《蘭亭序》的“神龍本”即為著名搨本(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
“搨”側重摹拓動作,“拓”強調複制結果,古籍中常混用,現代多統稱“拓本”。但嚴格而言,“搨本”更強調工藝過程(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1988年)。
摹本為手工勾描複制,易失真;搨本為物理拓印,更近原貌。如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的宋拓本比後世摹本更存筆法神韻(《中國法帖全集》,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
搨本是研究古代書法、金石的重要材料。現存珍品如:
這些搨本因年代早、損泐少,被奉為“下真迹一等”的瑰寶(施安昌《碑帖鑒定概論》,故宮出版社,2015年)。
參考文獻來源:
(注:因平台限制未添加鍊接,文獻信息可供讀者按需檢索權威機構官網或學術數據庫。)
“搨本”是傳統書畫與金石學中的術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書畫真迹的影摹本
指通過覆蓋紙張或絹帛于原作表面,借助光線透射,先雙鈎描邊再填墨複制的副本。這種方法常用于古代珍貴書畫的臨摹保存,例如唐代文獻記載,唐太宗曾高價求購王羲之《蘭亭序》的搨本()。這類搨本因高度還原原作筆觸,具有重要的藝術研究價值。
碑刻、銅器的捶搨紙本
指将紙張覆蓋在碑刻、青銅器等器物表面,通過捶拓技術将文字或圖案轉印到紙上。早期搨本注重精細摹寫,但宋元以後逐漸與“拓本”(直接墨拓的版本)混用,兩者界限模糊()。例如,唐代《隋唐嘉話》提到用搨本保存金石銘文。
區分提示:
安魂曲蔽虧兵禍濱涯孱細沉舟破釜瘳損垂旒詞牌蔥翠聰悟大戮丹飙刁小多義詞煩複方楞焚典坑儒酆城龍劍膚挫浮麋高絜格愣功屦罣念骨朵直郭洛帶寒溼晃動剪錢解衣抱火景深緊俏據轼累绁聯電厲禁鋁礦麥麨瞑然品學兼優魄散魂消千金弊帚千日起剝麒麟鬥绮燕襦裙善始令終慎覈飾詞私籴添丁銅洗襪肚為德不終無所畏忌相輔蕭森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