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竊斧 ”。1.《列子·說符》:“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顔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态度,無為而不竊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态度,無似竊鈇者。”後以為目隨心亂的典故。 唐 劉禹錫 《上杜司徒書》:“然而於竊鈇而知心目之可亂,於掇蜂而知父子之可間,於拾煤而知聖賢之可疑。” 宋 蘇轼 《辨試館職策問劄子》之二:“然至於竊斧而知心目之可亂,於投杼而知母子之可疑,於拾煤而知聖賢之可惑。”
(2).謂王者大權被人所竊。 唐 劉知幾 《史通·漢書五行志錯誤》:“案 周 當 戰國 之世,微弱尤甚,故君疑竊斧,臺名逃債。”
“竊鈇”是一個具有典故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來源及字義
該詞出自《列子·說符》中的寓言故事()。原文講述有人丢失斧頭(“鈇”通“斧”),懷疑鄰居之子偷竊,觀察對方言行皆覺可疑;後來找到斧頭,再看鄰居之子便不再覺得可疑。此故事揭示了主觀臆斷對認知的影響,即“目隨心亂”——内心偏見會扭曲對事實的判斷()。
引申用法
後世以此典故比喻因先入為主的成見導緻誤解,成為心理學中“确認偏差”的古典例證。
在唐代文獻中,“竊鈇”被引申為“君主大權旁落”的象征()。如劉知幾《史通》中以“君疑竊斧”暗指周王室衰微時君權被權臣篡奪的狀态,強調權力合法性喪失的社會認知變化。
如需進一步探究典故原文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列子》及唐代史評著作。
《竊鈇》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其中"竊"是第一個字,"鈇"是第二個字。
"竊"的部首是"穴",由6個筆畫組成。"鈇"的部首是"金",由11個筆畫組成。
《竊鈇》這個詞源于古代的典故,指的是竊取了别人的權力和權益。
《竊鈇》在簡體字中使用的是"竊鈡"的形式,在繁體字中使用的是"竊鈇"的形式。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竊"的上半部分是"⺌",下半部分是"穴"。"鈇"的上半部分是"⺊",下半部分是"鈇"。
1. 他為了私欲竊鈇,被發現後遭到了嚴厲的懲罰。
2. 這個公司的高層被指控竊鈇,引起了軒然大波。
竊取、鈇器。
竊權、盜取、偷取。
守正、守法、公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