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竊鈇的意思、竊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竊鈇的解釋

亦作“ 竊斧 ”。1.《列子·說符》:“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顔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态度,無為而不竊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态度,無似竊鈇者。”後以為目隨心亂的典故。 唐 劉禹錫 《上杜司徒書》:“然而於竊鈇而知心目之可亂,於掇蜂而知父子之可間,於拾煤而知聖賢之可疑。” 宋 蘇轼 《辨試館職策問劄子》之二:“然至於竊斧而知心目之可亂,於投杼而知母子之可疑,於拾煤而知聖賢之可惑。”

(2).謂王者大權被人所竊。 唐 劉知幾 《史通·漢書五行志錯誤》:“案 周 當 戰國 之世,微弱尤甚,故君疑竊斧,臺名逃債。”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竊鈇”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現多用于成語“疑鄰盜斧”或“疑人竊鈇”,其核心含義是指因主觀臆斷而産生的猜疑心理,常導緻對事物的認知産生偏差。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1. 竊(竊)

    動詞,意為“偷盜、私下拿走”。在“竊鈇”中表示“偷取”的行為。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古同“斧”,指斧頭。古代文獻中“鈇”是“斧”的異體字或通假字。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二、典故來源

“竊鈇”典出《列子·說符》:

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顔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态度,無為而不竊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複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态度無似竊鈇者。

釋義:有人丢失斧頭,懷疑鄰居之子所偷。觀察其言行舉止皆似盜斧者;後斧頭在谷堆中找到,再看鄰居之子便無任何可疑之處。

三、引申含義

“竊鈇”引申為因主觀偏見而妄加猜疑,強調心理作用對認知的扭曲:

四、權威引用

  1. 《漢語大詞典》:

    “竊鈇”即“偷斧”,後以“疑人竊鈇”喻無根據的懷疑。

  2. 《列子·說符》(戰國·列禦寇):

    經典寓言揭示主觀臆斷的危害性,為成語的原始出處。

  3. 《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編):

    “鈇”通“斧”,屬古代兵器或工具,“竊鈇”即盜斧。

五、現代應用示例

管理者若常懷“竊鈇”之疑,易導緻團隊信任崩塌,影響協作效率。

“竊鈇”雖字面指偷盜斧頭,實則承載深厚的文化隱喻,警示人們避免主觀偏見對客觀判斷的幹擾。其價值在于對人性認知弱點的深刻揭示,至今仍具現實教育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竊鈇”是一個具有典故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一、本義與典故

  1. 來源及字義
    該詞出自《列子·說符》中的寓言故事()。原文講述有人丢失斧頭(“鈇”通“斧”),懷疑鄰居之子偷竊,觀察對方言行皆覺可疑;後來找到斧頭,再看鄰居之子便不再覺得可疑。此故事揭示了主觀臆斷對認知的影響,即“目隨心亂”——内心偏見會扭曲對事實的判斷()。

  2. 引申用法
    後世以此典故比喻因先入為主的成見導緻誤解,成為心理學中“确認偏差”的古典例證。

二、政治隱喻

在唐代文獻中,“竊鈇”被引申為“君主大權旁落”的象征()。如劉知幾《史通》中以“君疑竊斧”暗指周王室衰微時君權被權臣篡奪的狀态,強調權力合法性喪失的社會認知變化。

附:讀音與異寫

如需進一步探究典故原文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列子》及唐代史評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哀榮白無瑕陂量别有人間財紅殘霞吃儎唇焦口燥刺笄薾然飯後鐘公職人員光學故有颔聯環林還賬戶阈姜肱被将官畿疆觭偶酒罇谲詐開年斂弛量子力學廉士蠡浦旒纩六通四辟慮歎每常間門衛弭楫拿周攀擁跑狗場遷避傾撓缺襟袍善撲營石幢視爲畏途首服水牯說明文鼠賊四壁搜腸刮肚歲賂天回罔極之恩萎哲圍子溫蠖吾家龍文橡皮泥鮮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