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動蕩離散。《書·盤庚下》:“今我民用蕩析離居,罔有定極。”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五:“ 晉 氏不綱,關河蕩析。”《新唐書·朱敬則傳》:“時賦歛繁重,民多蕩析。” ********* 《大哀篇》:“天災乘之,人禍臨之,蕩析離居,轉死溝洫。”
(2).引申為消滅;毀滅。 唐 杜甫 《北征》詩:“姦臣竟葅醢,同惡隨蕩析。”
“蕩析”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蕩”與“析”兩部分:
本義溯源
“蕩”指動蕩、搖動,《說文解字》釋為“滌器也”,後引申為清除、離散;“析”本指劈開木材,《說文》載“破木也”,後擴展為分離、剖解。二字組合後,詞義聚焦于“因動蕩而離散”的狀态(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典源考據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盤庚》:“今我民用蕩析離居,罔有定極。”描述商朝先民因災禍遷徙離散的情景。此處“蕩析”特指社會結構因外力沖擊導緻的崩解分離(《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
現代語義
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性語境,包含兩層引申:
與“離散”“分崩”相比,“蕩析”更強調動态過程與不可逆結果,常見于描述重大變故引發的系統性崩潰。清代段玉裁注《說文》時特别指出:“蕩析者,既蕩且析,不複完聚也。”(《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
注: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十三經注疏》等典籍,具體引證可查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纂的《現代漢語詞典》網絡修訂版相關詞條。
“蕩析”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àng xī,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動蕩離散
指社會、家庭或群體因戰亂、災害等原因而分崩離析的狀态。例如《尚書·盤庚下》中“今我民用蕩析離居,罔有定極”,描述百姓流離失所的情景。南朝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亦用“關河蕩析”形容山河破碎的動蕩局面。
消滅;毀滅
引申為徹底清除或摧毀。如杜甫《北征》中“姦臣竟葅醢,同惡隨蕩析”,指奸黨被消滅。
總結來看,“蕩析”既可指物理層面的離散,也可表達抽象意義上的毀滅,需結合語境具體分析。如需更深入的古籍例證,可參考《尚書》《杜工部集》等文獻。
安公子百木白譔扳莊暴氣北首辨慧長蘇螴蜳打不倒搭眼點指畫字飛條負阻鈎芒構妖國命漢祚郝鐘緩貧彙進嘉肥健将賈奇稼穑翁金翦書近義詞酒友絶衆均沾劻襄老麻汗老彭樂易麟跱立體柳綠龍蟄羅拉澎湃平局披霜冒露潑命曲知仁策涉渡神衛石庫門失抎殊方同緻稅吏水龍屬詩司更卒思疑天菑五葉瑕竅蟹螺溪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