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喻仿效前賢。 唐 盧照鄰 《釋疾文》:“既而屠龍適就,刻鵠初成。” 宋 秦觀 《賀蘇禮部啟》:“歎刻鵠之未成,念攀鴻而何敢。” 明 朱鼎 《玉鏡台記·诏聘太真》:“掩書俯幾憶平生,刻鵠初成,畫虎還成。”參見“ 刻鵠類鶩 ”。
(2).謂弄巧成拙,適得其反。《西遊記》第三七回:“倘被多官拿住,説我們欺邦滅國,問一款大逆之罪,困陷城中,卻不是畫虎刻鵠也?”參見“ 刻鵠類鶩 ”。
“刻鹄”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兩層解釋:
仿效前賢
指效法前人的優秀品質或成就,帶有積極的學習意圖。例如唐代盧照鄰《釋疾文》中“刻鵠初成”即表達了對前人成就的模仿。宋代秦觀也曾用此詞自謙,表示對前輩的敬仰(如“歎刻鵠之未成”)。
弄巧成拙,適得其反
強調模仿不當反而失敗,含貶義。如《西遊記》第三十七回提到“畫虎刻鵠”,比喻本想效仿他人卻導緻糟糕結果。此意常與“畫虎不成反類犬”連用,警示好高骛遠的風險。
總結來看,“刻鹄”需結合語境判斷褒貶,既可表達對前人的尊崇,也可警示不當效仿的弊端。
刻鹄(kè hú)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仿效鹘鳥的形象刻畫。鹄是一種大型的鳥類,形似鷹,有鋒利的爪子和尖尖的喙。在古代文學中,刻鹄常被用來描述對一個人或對象進行深入而準确的描繪。
刻鹄由刀(刂)和鳥(隹)兩個部首組成。刀部表示切割的意義,而鳥部則表示與鳥相關。總共有7畫,屬于較複雜的漢字之一。
刻鹄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為政》一章:“君子如鹄,民如追。 ”在這個句子中,鹄被賦予了高尚、激勵和引領的意義。後來,刻鹄這個詞就逐漸演變成為描寫藝術創作中準确且深入的描摹。
此外,在繁體字中,刻鹄的拆分部首保持不變,整個字形稍有調整。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刻鹄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刀的形狀更加簡單直接,鹄的形狀則更加扁平。漢字的書寫形式隨着時代的推移而逐漸演變,刻鹄在字形上也經曆了一些變化。
1. 他的畫極富藝術性,能夠刻鹄地表現出每個人的内心世界。
2. 這篇文章刻鹄地描繪了自然界的美。
刻鹄沒有明确的組詞,因為它已經是一個完整的詞語,不需要與其他字組合。
刻鹄的近義詞包括:揣摩、刻畫、括弧。
刻鹄的反義詞為:模糊、籠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