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呈露白色。 唐 常衮 《晚秋集賢院即事》詩:“翻黃桐葉老,吐白桂花初。” 明 黃汝良 《玉壺冰賦》:“夜光含輝,截脂吐白。”
(2).陳說,宣告。 明 洪璐 《白知春傳》:“每歲天子将頒曆,輒先以消息吐白人間。世以其知春候,故名之。”
“吐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不同分為兩類:
呈露白色(文學意象)
多見于古詩文,通過“吐白”描繪自然景物的顔色變化。如唐代常衮的詩句“翻黃桐葉老,吐白桂花初”,形容桂花初開時的潔白狀态。
陳說、宣告(古義用法)
明代文獻中曾用“吐白”表示公開消息或陳述事實。例如《白知春傳》中“辄先以消息吐白人間”,意為提前向世人宣告。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出處,可參考《晚秋集賢院即事》《玉壺冰賦》等古籍。
《吐白》是一個漢語詞語,常用于形容人的面色蒼白或者吐出的氣息呈白色。它可以用來形容人在情緒低落、驚恐或者生病時臉色蒼白,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呼氣時口中吐出的白色水氣。
《吐白》的拆分部首是口和白,由于口是一個常見的部首,所以可以方便地找到該字。《吐白》一共有10個筆畫。
《吐白》是一個古漢語詞語,由于其描述的現象普遍存在于人類生活中,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使用。
《吐白》的繁體字為「吐白」,與其簡體字形式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吐白」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大緻上,它的字形和現代寫法相似,隻是有些細節可能有所差别。
1. 他情緒低落,臉色吐白,看起來很憔悴。
2. 寒冷的冬天,他呼氣時口中吐出的白色水氣在空氣中凝結成了白霧。
吐氣如蘭、吐故納新、白璧無瑕
蒼白、臉色發白、面霜
紅潤、紅彤彤、面有血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