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谷中的行人之聲。常比喻難得的音信、言論等。 明 張居正 《<種蓮子戊午稿>序》:“不佞以病謝歸,僻在林裡,談藝之侶,屨絶於戶,獨 遼 殿下,好名重士,時以文翰相與於跫響空谷,遂忘其闃寂焉。”參見“ 跫然 ”。
“跫響空谷”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ióng xiǎng kōng gǔ,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指空蕩山谷中傳來的腳步聲,原意形容聲音在寂靜空曠的環境中回蕩。後引申為比喻難得的音信、言論或珍貴的事物。例如,可形容長期未聯絡後收到的書信,或罕見的思想觀點。
出自《莊子·徐無鬼》,原文描寫隱士獨居山谷,聽到人聲便心生歡喜,以此表達對知音的渴望。成語中的“跫”指腳步聲,“空谷”則強調環境的幽寂,共同構成一種孤寂與期盼交織的意境。
部分詞典(如)提到其字面意義“聲音回蕩”,但實際使用中更側重比喻義。因此需結合語境判斷,避免混淆。
若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莊子·徐無鬼》或相關成語詞典來源。
《跫響空谷》這個詞是指人走在空谷間發出的回聲。下面将對該詞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解釋。
《跫響空谷》的拆分部首為“足”、“口”、“穴”,其中“足”表示與腳有關,示意人行走,而“口”和“穴”則分别表示聲音和空洞的意思。根據拆分部首,“跫響空谷”的總筆畫數為14。
《跫響空谷》一詞來源于杜甫的《月夜憶舍弟》詩:“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寶馬雕車香滿路,千金笑語湧金華。如此辭章,将賦新詞。”
繁體字中,“跫響空谷”的表達方式是「蹣躂響空穀」。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一些不同。《跫響空谷》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是「蹣躂響空谷」。由于漢字的變革以及簡化字的産生,現代的寫法變為了「跫響空谷」。
他的腳步聲如同《跫響空谷》,在寂靜的山谷中回響。
相關的組詞有:
1. 跫響:腳步聲
2. 空山:無人的山谷
3. 谷底:山谷的底部
4. 響聲:聲音的響動
與《跫響空谷》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回音:聲音在空間中的回響
2. 回聲:聲音的反射
3. 回蕩:聲音在空間中反複傳播
與《跫響空谷》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寂靜:完全沒有聲音
2. 無聲:沒有聲音傳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