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過的意思、遏過的詳細解釋
遏過的解釋
阻止産生過失。《漢書·路溫舒傳》:“ 秦 之時……正言者謂之诽謗,遏過者謂之妖言。” 顔師古 注:“遏,止也。” 唐 韓愈 《唐故國子司業窦公墓志銘》:“慎法寬惠不刻,教誨於國學也,嚴以有禮,扶善遏過。”
詞語分解
- 遏的解釋 遏 è 阻止:遏止。遏制。遏抑。怒不可遏。 古同“害”:“無遏爾躬”。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過的解釋 過 (過) ò 從這兒到那兒,從此時到彼時:過江。過賬。過程。過渡。過從(交往)。經過。 經過某種處理方法:過秤。過磅。過目。 超出:過于。過度(?)。過甚。過獎(謙辭)。過量(刵 )。過剩。過猶不及
網絡擴展解釋
“遏過”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è guò,其核心含義是阻止或防止過失的産生。以下是詳細解釋和背景補充:
一、基本釋義
- 字面拆分:
- 遏:本義為“阻止、抑制”(出自《爾雅·釋诂》),如《詩經》中“式遏寇虐”即用此意。
- 過:指“過失、錯誤”。
- 組合義:通過行動或措施阻止錯誤的發生。
二、古籍出處與用例
-
《漢書·路溫舒傳》:
原文提到“正言者謂之诽謗,遏過者謂之妖言”,描述秦朝時直言勸谏和阻止過失的行為被曲解為诽謗、妖言。
顔師古注:“遏,止也”,進一步明确“遏過”即制止過失。
-
韓愈《唐故國子司業窦公墓志銘》:
文中“嚴以有禮,扶善遏過”指窦公在教育中既嚴格又守禮,扶持善行并抑制過錯。
三、延伸理解
- 語境應用:多用于古代政治或教育場景,強調通過道德、法律等手段糾正錯誤。
- 現代適用性: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可借喻為“防微杜漸”或“糾偏止錯”。
四、權威來源參考
- 漢典()及《漢書》注疏(、4)為主要依據,其他網頁(如2、5、6)為輔助印證,内容一緻但權威性較低。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遏過一詞的意思
遏過(è guò)一詞是一個中文動詞短語,表示阻止、阻擋或制止某件事情的繼續發展。它可以用來形容阻隔或限制某種行為或事物的發展,使其停止或出現困難。
拆分部首和筆畫
遏過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部首是辵(辶)和豈(斥),辵(辶)表示“走”,豈(斥)表示“制”。遏過的總筆畫數為9。
來源
遏過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合成詞。其中,“辵”表示阻止、抑制,“豈”表示不讓、制止。兩個部分合在一起形成了“遏過”這個詞。
繁體
遏過的繁體字是遏過。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遏過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但整體意義和字形基本相同。由于古代文字發展和現代字形的演變,具體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
例句
1. 他用堅定的意志遏過了自己的欲望,堅持了自己的原則。
2. 政府采取措施遏過了黑市交易的發展。
3. 我們必須立即采取行動,遏過事态的擴大。
組詞
遏過沒有常見的相關組詞。
近義詞
遏制、制止、阻止、抑制
反義詞
放任、放松、放開、鼓勵
希望以上信息能滿足您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