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草席。《禮記·玉藻》:“出杅,履蒯席。” 鄭玄 注:“蒯席澁,便於洗足也。” 孔穎達 疏:“蒯,菲草;席澁,出杅而腳踐履澁草席上,刮去垢也。”
“蒯席”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詞語構成
“蒯”指蒯草,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莖可編席;“席”即席子。合稱表示由蒯草編織而成的席子。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玉藻》:“出杅,履蒯席”,描述了古人沐浴後腳踏蒯席的動作,用于清潔足部。
功能與特性
蒯席質地粗糙(“澁”),主要用于刮除腳部污垢,因其澀性便于清潔,常見于古代洗浴場景。鄭玄注解強調其實際用途,孔穎達進一步說明蒯草的植物屬性。
現代意義
此詞現已罕用,屬曆史詞彙,多出現于古籍研究或禮儀文化探讨中。若需深入理解,建議結合《禮記》原文及漢代注釋分析具體語境。
《蒯席》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用蒲葦制成的席子。蒯席由蒲葦的莖稈經過加工編織而成,主要用于墊座和鋪地。它在古代常被用作座位和睡覺的墊褥。
《蒯席》的部首是“艸”(草字頭部首),由“艹”和“一”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3,其中“蒯”的筆畫數為11,“席”的筆畫數為2。
《蒯席》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當時人們就開始使用蒲葦編織的席子。而繁體字“蒯席”與簡體字并無區别。
在古代,由于漢字的演變,漢字的書寫形式也有所不同。但《蒯席》一詞的基本形态一直保持着較為穩定的寫法,即将“蒯”字和“席”字書寫在一起,沒有多大變化。
1. 按照習俗,新郎新娘的婚床上擺放着鮮花和蒯席。
2. 我們習慣用軟床,但有人還喜歡沿用傳統,鋪上蒯席睡覺。
蒯草、席地而坐、蒲葦、座位、褥子等。
蒲席、芒席、稻草席。
床、闆凳、石頭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