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草席。《礼记·玉藻》:“出杅,履蒯席。” 郑玄 注:“蒯席澁,便於洗足也。” 孔颖达 疏:“蒯,菲草;席澁,出杅而脚践履澁草席上,刮去垢也。”
蒯席是汉语典籍中记载的古代编织物,指用蒯草制作的席子。该词由“蒯”与“席”复合构成:“蒯”为草本植物名,属莎草科,多生于水边或湿地,茎秆可作编织材料;“席”指铺垫用具,《说文解字》释为“藉也”,即供坐卧铺垫的编织物。
从功能属性看,蒯席属于古代粗席类别,与精细的莞席、蒲席形成材质对比。《礼记·礼器》记载“莞簟之安,而稾鞂之设”,汉代郑玄注疏指出蒯席因质地较硬,多用于普通场合或临时陈设。其制作工艺在《左传·成公九年》杜预注中亦有提及,强调需经晾晒、捶打等工序处理蒯草纤维。
文献例证方面,《周礼·春官·司几筵》将蒯席列为“五席”之一,但后世注家多认为其品级低于其他材质的礼器用席,如清代孙诒让《周礼正义》考证其常用于“次等祭祀或庶民之家”。现代《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条时,特别标注其作为古代名物的特殊文化属性。
“蒯席”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词语构成
“蒯”指蒯草,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可编席;“席”即席子。合称表示由蒯草编织而成的席子。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礼记·玉藻》:“出杅,履蒯席”,描述了古人沐浴后脚踏蒯席的动作,用于清洁足部。
功能与特性
蒯席质地粗糙(“澁”),主要用于刮除脚部污垢,因其涩性便于清洁,常见于古代洗浴场景。郑玄注解强调其实际用途,孔颖达进一步说明蒯草的植物属性。
现代意义
此词现已罕用,属历史词汇,多出现于古籍研究或礼仪文化探讨中。若需深入理解,建议结合《礼记》原文及汉代注释分析具体语境。
暴鼓宝络倍道兼进参觐冲锋号创世主赐族蹈汤赴火丁内忧遁迯法柄封额高不成,低不就光伏效应酣紫红芙蓉浑元火藏简覈建军激裂谨身节用旧金山阆邱恋情蛮瘴矛盾蒙面苗民名山胜水男花畔戾盘算评头论脚朴素无华乾坼签证前置岂止屈躄姗侮石鉢豕误受朝睡僊姝颜随心所欲荪桡土城頽伤酴釄枉结瓦尊鲜薄涎滴详论贤言晓以大义噏忽新妇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