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ditation;deep thought] 對一個主題進行深刻、連續的思考
冥想是艱苦的工作
(1).深沉的思索和想象。 晉 支遁 《詠懷詩》之二:“道會貴冥想,罔象掇玄珠。” 茅盾 《創造》:“他又閉了眼,冥想夫人思想變遷的經過。”
(2).深切的想念。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封三娘》:“是日,忽睹兩豔,歸涉冥想。” 葉聖陶 《倪煥之》十一:“同時那個婉美勻調的影子叫他簡直忘不了;在冥想中,時常描摹她的軀體,描摹她的臉盤,還描摹她的風姿神态。”
冥想是一種通過專注和調節身心狀态以實現内在平靜的修行方法,其核心在于減少思維雜念而非深度思考。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詞源與概念
源自梵語"mudra",原指“心的藝術”。中文譯為“冥想”,早期與瑜伽禅修關聯,旨在通過制服心靈達到解脫。現代定義更強調身心合一,通過靜坐、調息等方式提升自我覺察。
核心機制
通過抑制大腦皮層的理性活動(如關注呼吸或感官),使自主神經系統主導,從而緩解焦慮。研究表明,掌管呼吸與情緒的腦區重疊,專注呼吸可轉移注意力,減少雜念。
現代研究将其歸類為心理訓練技術,與宗教實踐有重疊但更普世化。例如,正念冥想(Mindfulness)已被納入心理學療法,用于改善情緒和認知功能。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練習步驟,可參考來源的觀想式冥想指南,或來源的呼吸專注訓練方法。
冥想是一種通過深入自我觀察和集中關注,達到内心平靜和思維凝聚的修行方式。在冥想的過程中,個人将心思從外界的雜念中解放出來,專注于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拆分部首和筆畫:
冫(3畫)+忄(3畫)+心(4畫)= 冥(10畫)
來源:
“冥”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鶴鳴》中。在古代,冥指的是夜晚幽暗的狀态,後來在佛教和道家的文化影響下,逐漸演變為一種心靈實踐。
繁體字:
冥(冪)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法中,冥字的上面會加入一個“日”字,表示黑暗之中的一絲光明。
例句:
1. 每天早晨我會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進行冥想,以平複内心的焦慮。
2. 冥想有助于提高專注力和情緒管理能力。
組詞:
冥思(深思熟慮)、冥冥(深奧、神秘)、冥思苦想
近義詞:
打坐、默想、禅修
反義詞:
浮躁、雜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