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不該負的責任。 漢 王充 《論衡·明雩》:“或未當雨而賢君求之而不得,或適當自雨惡君求之遭遇其時,是使賢君受空責,而惡君蒙虛名也。”
“空責”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拼音:kōng zé
注音:ㄎㄨㄥ ㄗㄜˊ
含義:指不該承擔的責任。這一概念最早見于漢代王充的《論衡·明雩》,文中提到賢君因無法求雨而承受不公正的指責,即“空責”。
經典出處
王充在《論衡·明雩》中寫道:“賢君受空責,而惡君蒙虛名”,通過對比賢君與惡君在求雨事件中的不同境遇,批判了社會對責任的錯誤歸因現象。
語境分析
“空責”多用于描述因外部因素(如天時)或他人行為導緻的無端指責,強調責任歸屬的不合理性。
該詞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漢語中較少直接使用,但可借喻類似情境,例如職場或社會中對無過錯者的不當追責。
示例:
“項目失敗本因市場突變,他卻因此受空責,實屬不公。”
如需進一步了解“責”的完整釋義或《論衡》原文背景,可參考漢典()或相關古籍解析。
《空責》是一個漢字詞彙,它的意思指的是無所事事,沒有責任心或責任感。一個人對于工作、生活或其他方面沒有足夠的責任感,缺乏積極的行動和承擔責任的态度,就可以用《空責》來形容。
《空責》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穴”部,而右邊是“貝”部。它的總共有12畫。
《空責》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它常常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出現,形容一些沒有責任感、懶散或愚昧的人。
在繁體字中,《空責》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中,《空責》曾有不同的寫法。以《說文解字》所載,其古代寫法是“”凧”。隨着時間的推移,《空責》的寫法逐漸演變為現代所見的形态。
1. 他對自己的工作态度不端正,總是空責,無法完成任務。
2. 她對家裡的家務事漠不關心,每天都空責地看電視。
3. 這個學生總是逃避做作業,全然空責,沒有一點進取心。
1. 空想:沒有實際意義的想象。
2. 責任:對某個任務或事物應盡的義務。
3. 行動:積極地采取行為或舉措。
1. 懶散:對工作、生活等不積極投入,滿足于空閑無所事事的狀态。
2. 敷衍:對任務、工作等不認真對待,草率應付。
3. 不負責任:沒有承擔起應盡責任或義務。
1. 負責任:對任務、工作等有明确的承擔和履行責任的态度。
2. 勤奮:努力工作、學習等,不懈怠的狀态。
3. 積極:對待工作、生活等有積極主動、充滿活力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