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鲇魚的意思、鲇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鲇魚的解釋

魚綱,鲇科。身體表面多黏液,無鱗,背部蒼黑色,腹部白色;體長,前端平扁,後部側扁,頭扁口闊,上下颌有四根須,尾圓而短,不分叉,背鳍小,臀鳍與尾鳍相連。生活在河湖池沼等處,白晝潛伏水底泥中,夜晚出來活動,吃小魚、貝類、蛙等。《宋史·五行志一下》:“ 乾道 六年,行都北關有鮎魚,色黑,腹下出人手,於兩傍各具五指。”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 聖元 曰:時有魚自下逆水而上,乘水勢沿石壁而登其巔,不知其為水往也,此為雨兆;若自上順流而下,雖久雨必晴矣。餘曰:必鮎魚也。”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那河裡有鳜魚,有鲫魚,有小鲇魚,釣魚的人多向上遊一點走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鲇魚(又稱“鲶魚”)是漢語詞典中明确收錄的常見魚類名稱,其釋義包含生物學特征及文化引申義,具體如下:


一、基本釋義

鲇魚指鲇形目(Siluriformes)魚類的統稱,屬淡水肉食性魚類。主要特征包括:

  1. 形态特征:體表無鱗、多黏液,頭部扁平,口寬大且有須(通常為2-4對),背鳍微小或無,臀鳍長而連尾鳍。
  2. 生活習性:栖息于江河、湖泊底層,晝伏夜出,以小魚、水生昆蟲等為食,適應力強。
  3. 常見種類:如土鲇(Silurus asotus)、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alis)等,廣泛分布于東亞水域。

二、文化引申義——“鲇魚效應”

該詞衍生出著名經濟學概念“鲇魚效應”(Catfish Effect),源于漁民在沙丁魚運輸中放入鲇魚激發魚群活力的做法,引申為:

通過引入競争機制激發群體活力,打破僵化狀态。

此概念廣泛應用于管理學、教育等領域,強調外部壓力對内部改革的促進作用。


三、文化象征

在民俗中,鲇魚因觸須形态被賦予“長壽”寓意(如“鲇”諧音“年”),常見于年畫、吉祥圖案。同時因其滑膩特性,亦衍生出“鲇魚上竹”(喻難以攀附)等歇後語。


權威參考資料: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2. 《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年.
  3. 《中國動物志·鲇形目》,科學出版社,1999年.
  4. 《管理心理學》,俞文钊著,東方出版中心,2002年.
  5. 《中國吉祥圖案象征研究》,王樹村著,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4年.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鲇魚”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鲇魚”是漢語詞彙,拼音為nián yú,指一種無鱗淡水魚類,屬于鲇形目鲇科。其名稱在方言中常寫作“鲶魚”,具有多個别名,如胡子鲢、黏魚、塘虱魚等()。


二、形态特征

  1. 外形:頭扁口闊,上下颌有四根胡須,身體表面多黏液且無鱗片,背部蒼黑色,腹部白色()。
  2. 觸須功能:口周的長觸須上有味蕾,幫助在昏暗水域覓食()。

三、生活習性


四、分布與食用


五、藥用功效

中醫認為鲇魚可補中益氣、利水消腫、催乳,常用于治療體虛、水腫、産後乳少等症。例如:


注意事項

鲇魚性溫,部分人群需遵醫囑食用()。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來源網頁(如、4、5等)。

别人正在浏覽...

阿羅耶識變音撥草尋蛇財用參拍鬯宣長源公超階窗闆楚楚不凡大關節目蹈舞倒牙調化雕磚琱琢蝶意莺情盯矃杜蘭香厄塞放赦騑騑廢熄風馳雲卷負貴國甥鴻蔭減免京朝官荊藜驚天動地金角筋疲力竭陵栢靈淑靈圖凜如柳老悲桓龍旟嫚語毛囊棉子油怒恨抛聲衒俏偏酷頗激叵羅千古奇談千推萬阻清琴三查三整上稍少爺噬賢時意天社慱慱象耕鳥耘毨毨徙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