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鲇魚的意思、鲇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鲇魚的解釋

魚綱,鲇科。身體表面多黏液,無鱗,背部蒼黑色,腹部白色;體長,前端平扁,後部側扁,頭扁口闊,上下颌有四根須,尾圓而短,不分叉,背鳍小,臀鳍與尾鳍相連。生活在河湖池沼等處,白晝潛伏水底泥中,夜晚出來活動,吃小魚、貝類、蛙等。《宋史·五行志一下》:“ 乾道 六年,行都北關有鮎魚,色黑,腹下出人手,於兩傍各具五指。”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 聖元 曰:時有魚自下逆水而上,乘水勢沿石壁而登其巔,不知其為水往也,此為雨兆;若自上順流而下,雖久雨必晴矣。餘曰:必鮎魚也。”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那河裡有鳜魚,有鲫魚,有小鲇魚,釣魚的人多向上遊一點走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鲇魚”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鲇魚”是漢語詞彙,拼音為nián yú,指一種無鱗淡水魚類,屬于鲇形目鲇科。其名稱在方言中常寫作“鲶魚”,具有多個别名,如胡子鲢、黏魚、塘虱魚等()。


二、形态特征

  1. 外形:頭扁口闊,上下颌有四根胡須,身體表面多黏液且無鱗片,背部蒼黑色,腹部白色()。
  2. 觸須功能:口周的長觸須上有味蕾,幫助在昏暗水域覓食()。

三、生活習性


四、分布與食用


五、藥用功效

中醫認為鲇魚可補中益氣、利水消腫、催乳,常用于治療體虛、水腫、産後乳少等症。例如:


注意事項

鲇魚性溫,部分人群需遵醫囑食用()。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來源網頁(如、4、5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鲇魚》的意思

鲇魚(nián yú)是一種淡水魚類,屬于鳜魚科,遊泳迅速,體長可達1米。這種魚在中國的長江和黃河流域廣泛分布,因其美味可口而備受大衆喜愛。

拆分部首和筆畫

鲇魚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魚,由“魚”和“鬲”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是20畫。

來源

《鲇魚》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一書中,它的意思是指整年都能吃到的魚。這可能是因為鲇魚生活在江河湖泊裡,非常容易捕撈到,所以被賦予了這個意義。

繁體

《鲇魚》的繁體字形為「鯰魚」。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鲇魚」用的寫法是「鯰魚」。這種寫法多見于古籍文獻中,也可以在一些曆史文物中看到。

例句

1. 假日裡,我們一家去河邊釣鲇魚,回來煮一鍋鮮美的魚湯。

2. 他是個廚藝高手,擅長将鲇魚制作成各種美味的菜肴。

組詞

鲇魚台、鲇魚石、鲇魚灘、鲇魚江、鲇魚生煮等。

近義詞

鲂魚、鲋魚。

反義詞

鲈魚、鯉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