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白的方框形符號。古人校書遇有缺字,用以表示阙疑。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春在堂隨筆》卷二:“又其文字有不可識者,姑作空圍以記之。”
“空圍”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基本含義
指古人校勘書籍時,遇到無法辨識或缺漏的文字,用空白方框符號“□”标注,表示此處内容存疑。
出處與用途
源自清代學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春在堂隨筆》卷二記載:“文字有不可識者,姑作空圍以記之。”說明古代學者通過“空圍”标記文本中的缺失或模糊部分,體現嚴謹的校書态度。
現代延伸
在古籍整理、考古文獻研究中仍沿用類似符號标注殘缺文字,如簡牍、碑刻等材料的整理。
少數資料提到“空圍”可形容“周圍空無一人或物”的場景,例如:“空圍的院落顯得格外寂靜”。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個别語境下的引申義。
《空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沒有參與或參與度較低的人群圍成的區域。
《空圍》的部首是「囗」,共包含6個筆畫。
《空圍》這個詞來源于現代漢語,是由形容詞「空」和動詞「圍」組成的合成詞。
《空圍》的繁體字為「空圍」。
在古代,漢字《空圍》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常見的寫法為「空圍」。
1. 在演唱會上,由于秩序需要,組織者設置了一個空圍區,隻有特定的工作人員才能進入。
2. 老師請大家組隊讨論問題,但由于某些學生缺席,形成了一個空圍。
空曠、圍觀、圍攻、空地、圍脖
空曠、空無一人、無人、冷冷清清
熱鬧、擁擠、人滿為患、熙熙攘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