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白清楚的文字記載。 漢 王充 《論衡·書虛》:“夫幽冥之實尚可知,沉隱之情尚可定,顯文露書,是非易見,籠總并傳非實事,用精不專,無思於事也。”
“露書”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多種解釋,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釋義:
成語含義(核心釋義)
指書籍或文書未經妥善保護而暴露在外,引申為秘密、機密信息被洩露。該成語由“露”(暴露)和“書”(文書)組成,既可用于描述重要信息的外洩,也可比喻個人隱私因行為不謹慎而被他人知曉。例如:“這份機密文件若露書在外,将引發嚴重後果。”
古代文獻中的用法
漢代王充《論衡·書虛》中提到“顯文露書”,指明白清晰的文字記載,強調内容公開且無隱晦。例如:“此事件有史籍露書為證,争議可休。”
書名《露書》的衍生含義
明代姚旅所著《露書》是一部雜論著作,分14卷,内容涵蓋經典考據、民俗記載等。書名取自王充“口務明言,筆務露文”之意,強調直白記錄。該書現存于福建省圖書館,被《四庫全書》存目收錄。
提示:若需了解《露書》一書的完整内容,可參考《四庫全書》相關研究文獻或福建省圖書館藏本。
《露書》這個詞指的是将書籍公之于衆或公開出版的行為。形象的表達了将知識和信息展示給大衆的意思。
《露書》的拆分部首是“雨”和“示”,其中“雨”表示雨水,與露相似,可以理解為代表外界的影響;“示”表示展示、表現,可以理解為代表内在的行為。《露書》的筆畫數為17畫。
《露書》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宋人顧野王的《方言》一書中,用來形容公開盜版書卷的現象。後來逐漸演化成一個更為廣泛的意義,用于指代公開出版或傳播書籍的行為。
《露書》的繁體字為「露書」,字形相似,隻是書寫方式稍有不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我們可以使用象形字表示《露書》這個詞的意思。例如:用“雨”和“示”的象形組合,來形容書籍被雨露浸濕從而露在外面的形象。
1. 他将這本《露書》送給了所有的讀者,讓大家都能分享到知識的寶藏。
2. 出版社決定将這份洩露的文件《露書》出版,以便公衆能夠了解真相。
1. 露天書攤:指在露天擺放出售書籍的攤位。
2. 露天圖書館:指在露天布置的供讀者閱讀書籍的場所。
公開出版、公開發表、公開發行
隱藏書、封閉出版、私密發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