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撲旗的意思、撲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撲旗的解釋

亦作“ 撲旂 ”。古代百戲節目之一。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駕臨寶津樓諸軍呈百戲》:“一紅巾者弄大旗,次獅豹入場,坐作進退,奮迅舉止畢;次一紅巾者手執兩白旗子,跳躍旋風而舞,謂之撲旗子。” 宋 無名氏 《錯立身》戲文第十二出:“折莫大裝神弄鬼,折莫特調當撲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撲旗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 字面本義與古代軍事/儀仗用途

    “撲”指撲打、揮動,“旗”即旗幟。合指古代軍隊或儀仗隊中舞動旗幟的動作,常用于操練、演武或慶典場合,通過揮旗展現威儀或傳遞信號。宋代文獻《東京夢華錄》記載,皇家禁軍表演“撲旗子”,士兵身着彩衣,手持大旗騰挪翻轉,動作矯健如飛,展現軍事技藝。此類表演兼具實戰訓練與觀賞性,是古代武藝的重要表現形式。

  2. 戲曲與武術中的程式化表演技藝

    在傳統戲曲(如京劇)和武術表演中,“撲旗”發展為一套程式化的技巧。表演者雙手執旗杆,通過大幅度的揮舞、旋轉、抛接等動作,配合身段步法,模拟戰場厮殺、風卷雲湧等場景。例如京劇《鐵籠山》中姜維的“撲旗”表演,以急速翻飛的旗角象征千軍萬馬之勢,極具視覺沖擊力。這一技藝要求表演者具備紮實的腰腿功和協調性,是衡量武生、武淨演員功底的重要标準。

“撲旗”既是對古代軍事操演中揮旗動作的實錄,也是傳統表演藝術中通過旗幟舞動傳達戲劇情境的精湛技藝,體現了中國文化中武舞相融的獨特美學。

參考資料

  1.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中華書局點校本)
  2. 《中國戲曲志·北京卷》(中國ISBN中心出版)

網絡擴展解釋

“撲旗”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一、古代雜技表演

指宋代百戲中的一種技藝形式,表演者手持旗幟完成高難度動作。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宋代紅巾藝人會執白旗子進行旋風式跳躍舞蹈,這種表演被稱為「撲旗子」。該技藝常見于節慶活動,屬于古代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成語象征意義

源自古代戰争場景,字面指戰鬥中撲倒敵方旗幟的行為,引申為形容勇猛果敢的精神狀态。現代多用于比喻面對挑戰時積極應對的态度,如形容運動員拼搏精神或職場人攻堅克難的表現。

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與成語典故中。不同語境下可能側重雜技表演或象征意義,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包被炳朗不足數長驅直進敕牓傳梆淳直楮穎撮土焚香打碑躭愛單費地塌天荒笃定多藏厚亡飛天夜叉糞種賦分負虧福星绀發割據稱雄耕獲故栖邯鄲道橫衣皇帝行寶胡撲掩傑姿積重不返扛半拉活赉賞老而不死冷竹流品魯冊盲進末伎蓬發樸悫披拭蒲牢情障缺缺三達德韶豔涉目神世十二鐘施琅逝物書籍四律五論鼗铎退讓窪地問辨銜環結草屑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