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白的方框形符号。古人校书遇有缺字,用以表示阙疑。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春在堂随笔》卷二:“又其文字有不可识者,姑作空围以记之。”
“空围”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基本含义
指古人校勘书籍时,遇到无法辨识或缺漏的文字,用空白方框符号“□”标注,表示此处内容存疑。
出处与用途
源自清代学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春在堂随笔》卷二记载:“文字有不可识者,姑作空围以记之。”说明古代学者通过“空围”标记文本中的缺失或模糊部分,体现严谨的校书态度。
现代延伸
在古籍整理、考古文献研究中仍沿用类似符号标注残缺文字,如简牍、碑刻等材料的整理。
少数资料提到“空围”可形容“周围空无一人或物”的场景,例如:“空围的院落显得格外寂静”。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现代个别语境下的引申义。
《空围》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没有参与或参与度较低的人群围成的区域。
《空围》的部首是「囗」,共包含6个笔画。
《空围》这个词来源于现代汉语,是由形容词「空」和动词「围」组成的合成词。
《空围》的繁体字为「空圍」。
在古代,汉字《空围》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常见的写法为「空圍」。
1. 在演唱会上,由于秩序需要,组织者设置了一个空围区,只有特定的工作人员才能进入。
2. 老师请大家组队讨论问题,但由于某些学生缺席,形成了一个空围。
空旷、围观、围攻、空地、围脖
空旷、空无一人、无人、冷冷清清
热闹、拥挤、人满为患、熙熙攘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