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恐龍的意思、恐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恐龍的解釋

[dinosaur] 中生代最為繁盛的一種爬行動物,種類極多,形體大小不一,大者長達三十米,中生代末期全部滅絕,原因不詳

詳細解釋

古代爬行動物。在中生代時最繁盛。種類很多,大的長約三十米。中生代末期絕滅。我國不少地區曾發現恐龍化石,以 雲南 祿豐 發現的最有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恐龍是漢語中對中生代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源釋義 該詞源于日本學者對英文"Dinosaur"的漢字轉譯,20世紀初傳入中國。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記載,"恐龍"特指"中生代大部分時期主要栖息于陸地的爬行動物,種類繁多,體型差異大"(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

二、生物特征 這類生物具有直立行走、四肢位于軀體正下方的解剖特征,與現生爬行動物的匍匐姿态顯著不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指出,恐龍包含蜥臀目與鳥臀目兩大分支,體型跨度從數十克的近鳥龍到數十噸的梁龍(來源:中科院古脊椎所官網)。

三、時間範疇 恐龍主要生存于三疊紀晚期至白垩紀末期(約2.3億年前至6600萬年前),統治陸地生态系統超過1.6億年。這一時間框架得到全球地層學委員會多國聯合研究成果支持(來源:《國際地層委員會白垩紀分期報告》)。

四、演化地位 現代研究表明鳥類系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因此古生物學界将鳥類歸為恐龍現存後裔。該理論由徐星等古生物學家通過羽毛恐龍化石研究證實(來源:徐星《恐龍演化與鳥類起源》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

“恐龍”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恐龍是中生代時期(約2.3億年前至6500萬年前)繁盛的爬行動物,屬于蜥形綱,種類極多,體型差異顯著,最大者可達30米(如蜥腳類恐龍),最小僅如現代鳥類大小。其名稱源自希臘語“Dinosauria”,意為“恐怖的蜥蜴”,由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于1841年命名,後經日語翻譯為“恐龍”,中文沿用此譯法。

二、主要特征

  1. 形态特征:多數恐龍具有直立行走的四肢、長尾及龐大身軀,部分種類演化出羽毛,與鳥類有親緣關系。
  2. 栖息環境:主要分布于湖岸平原、森林或開闊地帶。
  3. 分類:分為蜥臀目(如霸王龍)和鳥臀目(如三角龍)兩大類。

三、滅絕與發現

四、其他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恐龍分類或演化細節,可參考古生物學權威資料或博物館展覽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暗風敖蕩北陸瘭疽不直蠶簇長舊成理稱體車屋窗口出頭人電力系統滴灌法議臯蘇骨録禾蟲河陽錢黃犢慧籙翚甍緘素嬌娃機勾金分鏡花水月舊石器時代君魚保境連雞嶺堠禮異龍騰虎嘯謾謾密密麻麻釀寒逆竄牛勁盤蛇賠錯骈集裒綴千秋節氣結瓊劄柔愞如堕煙海散送説智私家肆觐聳惥同光體通量五車仙娥河閑頠小先生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