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nosaur] 中生代最為繁盛的一種爬行動物,種類極多,形體大小不一,大者長達三十米,中生代末期全部滅絕,原因不詳
古代爬行動物。在中生代時最繁盛。種類很多,大的長約三十米。中生代末期絕滅。我國不少地區曾發現恐龍化石,以 雲南 祿豐 發現的最有名。
“恐龍”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恐龍是中生代時期(約2.3億年前至6500萬年前)繁盛的爬行動物,屬于蜥形綱,種類極多,體型差異顯著,最大者可達30米(如蜥腳類恐龍),最小僅如現代鳥類大小。其名稱源自希臘語“Dinosauria”,意為“恐怖的蜥蜴”,由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于1841年命名,後經日語翻譯為“恐龍”,中文沿用此譯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恐龍分類或演化細節,可參考古生物學權威資料或博物館展覽信息。
恐龍是指生活在地球上約2.38億年至6550萬年前的一類史前爬行動物。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恐和龍。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恐:部首心,筆畫數10;
- 龍:部首龍,筆畫數16。
來源:
《恐龍》一詞來源于希臘語。其中,“恐”一詞是來自希臘詞根“δεινός”(dinos),意為可怕的;“龍”一詞來自“σαῦρος”(saurus),意為蜥蜴。因此,恐龍的字面意思是“可怕的蜥蜴”。
繁體:
在繁體字中,恐龍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書寫方式與現代不同,恐龍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恐戛”。
例句:
1. 他們在博物館裡觀看着恐龍骨骼的模型。
2. 這部電影描述了科學家們重建恐龍樣貌的過程。
組詞:
- 恐怖
- 恐懼
- 恐吓
- 恐慌
- 龍卷風
近義詞:
- 恐怖
- 可怕
- 可懼
- 可畏
- 驚悚
反義詞:
- 平凡
- 安全
- 正常
- 安甯
- 安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