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時皇帝的誕辰。始自 唐玄宗 。《唐會要·節日》:“ 開元 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 源乾曜 右丞相 張説 等,上表請以是日為千秋節……至 天寶 二年八月一日刑部尚書兼京兆尹 蕭炤 及百寮,請改千秋節為天長節。”按, 玄宗 生于八月初五。 唐 杜牧 《華清宮三十韻》:“歌吹千秋節,樓臺八月涼。”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二:“ 明皇 始置千秋節,自是列帝或置或不置。”
(2).皇後、貴妃或太子的生日。《清史稿·禮志七》:“ 雍正 六年,始令皇後千秋節王公百官鹹蟒袍補服,後準此行。攝六宮事皇貴妃千秋節,儀同皇後。”參見“ 千秋令節 ”。
(3).詞牌名。即“千秋歲”。
千秋節是中國古代與帝王誕辰相關的節日,其含義和演變如下:
起源與定義
千秋節始于唐玄宗時期,最初專指皇帝的誕辰。開元十七年(729年),百官将玄宗生日八月初五定為“千秋節”,寓意“千秋萬代”的祝福。後擴展至皇後、貴妃或太子的生日也可稱“千秋節”。
曆史演變
慶祝活動
包括百官朝賀、民間娛樂(如舞馬、百戲)、鑄鏡銘文(如“千秋”字樣銅鏡)等,兼具政治儀式與民俗色彩。
文化意義
該節日強化了皇權神聖性,同時促進了節俗與文學的交融。例如,詞牌名《千秋歲》即源于此節。
注:部分資料提到千秋節與中秋節存在文化關聯,但學界對此尚有争議。如需完整考據,可參考《唐會要》《新唐書》等史料來源。
千秋節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千秋萬代的節日,指的是慶祝長久而繁榮的節日。
千秋節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是:千(qīān)的部首是十,筆畫數為3;秋(qiū)的部首是禾,筆畫數為9。
千秋節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天運》:“殺虎禦霸,合千秋之業。”後來,這個詞逐漸成為指代長久而繁榮的節日的詞語。
千秋節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和簡體中文一緻。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因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千秋節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例句:
1. 每年的國慶節都是千秋節,人們歡聚一堂,慶祝國家的繁榮。
2. 千秋節是祖國繁榮昌盛的象征,每個人都應該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組詞:
1. 千秋萬代
2. 千秋萬古
3. 千秋萬載
4. 千秋萬世
近義詞:
1. 永久節
2. 長久慶典
3. 萬世盛典
反義詞:
1. 短暫節日
2. 臨時慶典
3. 瞬間盛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