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户可封的意思、比户可封的详细解释
比户可封的解释
见“ 比屋可封 ”。
词语分解
- 比户的解释 .家家户户。《魏书·李安世传》:“无私之泽,乃播均於兆庶;如阜如山,可月积於比户矣。” 五代 李中 《献乔侍郎》诗:“九霄恩復降,比户意皆忻。” 清 李渔 《奈何天·助边》:“祇为着苍黔凋敝,水旱
- 封的解释 封 ē 密闭,使跟外面隔绝:封闭。密封。封口。封存。封条。封贮。封面。封底。封锁。封顶。冰封雪飘。封山育林。 用来装信、钱等物的纸套:信封。赏封。 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封侯。封君(领有封地
专业解析
"比户可封"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ǐ hù kě fēng,形容社会治理得非常好,人民生活富足,家家户户都达到了可以受封赏的标准。它常用来描绘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图景。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 成语释义
- 字面意思: "比"是"挨着、紧靠"的意思,引申为"每一家";"户"指"人家、住户";"可"表示"能够、值得";"封"指古代帝王授予臣子土地、爵位或名号的赏赐行为。合起来意指每一户人家都值得封赏。
- 引申含义: 形容社会安定繁荣,人民生活普遍富裕,道德高尚,家家户户都过上了丰衣足食、值得表彰的好日子。它强调的是社会整体的富足与和谐,而非个别家庭的突出。
二、 出处与典故
该成语源自中国古代典籍,体现了儒家"仁政"、"大同"的社会理想。
- 其思想源头可追溯至《尚书》等典籍中关于上古治世的描述。
- 后世文献如汉代王符的《潜夫论·班禄》中提到:"是以官长正而百姓化,邪心黜而奸匿绝,然后乃能协和气而致太平也。《易》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为国者,其务在富民尔。治国者,爱民如子,则民亲其上如父母,虽比户可封也。" 这里明确将"富民"、"爱民"的仁政与"比户可封"的盛世景象联系起来。
- 清代思想家魏源在《默觚下·治篇三》中也曾引用此语描述理想社会状态。
三、 用法与示例
- 用法: 通常作谓语、定语,用于褒义语境,歌颂太平盛世或治理有方。
- 示例:
- 若能施行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则有望达到"比户可封"的治世境界。
- 历史上那些被称颂的盛世,往往被描述为"比户可封,路不拾遗"。
四、 近义与反义
- 近义成语:
- 家给人足: 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
- 安居乐业: 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 路不拾遗: 社会风气好,路上丢失的东西没人捡为己有。
- 夜不闭户: 夜间不用关门防盗,形容社会安定。
- 反义成语:
- 民不聊生: 百姓无法维持生计,形容人民生活极端困苦。
- 饿殍遍野: 饿死的人到处都是,形容灾荒严重或战乱导致的悲惨景象。
- 生灵涂炭: 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五、 现代意义
在现代语境下,"比户可封"常被用来形容社会高度发达、人民生活普遍富裕、社会公平和谐的理想状态,是衡量国家治理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美好愿景。
参考资料:
- 释义核心参考自《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及《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对"比户可封"条目的解释。
- 典故出处参考《潜夫论·班禄》 (汉代王符著) 及《默觚》 (清代魏源著) 原文。
- 近反义词对照参考《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相关条目。
网络扩展解释
“比户可封”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bǐ hù kě fēng,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指“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常用来形容社会风俗淳朴、道德高尚,人民生活和谐。该成语是“比屋可封”的变体,两者含义相同。
2.出处与背景
成语最早见于严复的《原强》,文中提到:“夫古之所谓至治极盛者,曰‘家给人足’,曰‘比户可封’,曰‘刑措不用’。”。严复借此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3.用法与结构
- 语法功能:通常作谓语或定语,用于描述社会风貌或道德水平。
- 感情色彩:褒义,强调社会的美好状态。
- 结构:主谓式成语,四字结构。
4.近义词与示例
- 近义词:比屋可封、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 示例:
“在理想社会中,百姓安居乐业,可谓‘比户可封’。”。
5.扩展说明
该成语反映了古代对道德教化的重视,认为德行普及是治理国家的标志。现代多用于文学或学术讨论中,强调社会和谐与文明程度。
如需更完整的来源信息,可参考《原强》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搜狗百科)。
别人正在浏览...
白马生包心菜被创窆措编户齐民卞田居昞灵踣傹车缸陈修黨羣登纳点呼斗折奉浼分省附爱苟求海枯石烂函牍韩风换移俭腹谏坡解释精新吉时绝路窭困拘牵拘奇抉异窾枯窟薮猎碣临难不惧临照伦族满脸生花慢要内陵凝冷缥节丕址乞米帖衾枕之乐穷寇莫追帬帽人造湖褥疮入选使弊幸双绣索絶碳弧添盐着醋梯崖头纲退烧吞言咽理畏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