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濕潤。《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土潤溽暑,大雨時行。” 鄭玄 注:“潤溽,謂塗溼也。”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天部二》:“暑宜乾也,而值六月,則土反潤溽。”
“潤溽”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屬于書面用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禮記·月令》記載:
“季夏之月,土潤溽暑,大雨時行。”
- 鄭玄注:“潤溽,謂塗溼也”,指土地濕潤黏稠的狀态()。
- 此句描繪了夏季土地潮濕悶熱、雨水頻繁的氣候特征。
明代謝肇淛《五雜俎》中提到:
“暑宜乾也,而值六月,則土反潤溽。”
- 進一步印證了“潤溽”與夏季濕潤環境的關聯()。
現代漢語中“潤溽”使用較少,多見于古文研究或文學作品中,用于描述自然環境的濕潤狀态。例如: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潤溽是一個有意境的詞語,形容空氣濕潤潮濕的感覺。它由兩個部分組成,潤和溽。潤的部首是水,溽的部首是氣。潤溽的總筆畫數為14。
潤溽這個詞語來源于古代漢語,它的繁體字為潤溽。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水的部首有時會寫成氵,即潤溽。
以下是潤溽的一些例句:
1. 整個森林被雨水洗滌過後,彌漫着一片潤溽的氣息。
2. 剛剛下過雨的花園,草地上的青草發出潤溽的香味。
3. 潮濕的海灘上,呼吸着海水的潤溽感覺格外清新。
潤溽的近義詞有濕潤、潮濕、潮濕等,它們都形容空氣潮濕濕潤的感覺。反義詞則是幹燥、幹旱,用來形容空氣幹燥缺水的感覺。
潤溽可以與一些詞語組成新的詞語,例如:
1. 潤溽如水:形容空氣濕潤得如同流水一般。
2. 潤溽多雨:形容空氣濕潤,天氣多雨。
3. 潤溽如瓦:比喻空氣異常潮濕,悶熱不透氣。
總之,潤溽是一個形容空氣濕潤潮濕的有意境詞語,可以用于描繪大自然環境或引發人們對于天氣的感受和聯想。
【别人正在浏覽】